老妈不知道从哪听说一个“三伏贴”可以冬病夏治,说是在夏天三伏的第一天帖效果最佳

老妈不知道从哪听说一个“三伏贴”可以冬病夏治,说是在夏天三伏的第一天帖效果最佳,第一次遇到这种挑时间段的药贴,是不是唬人的卖点啊?假的吧?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 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

  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
  基本沿用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书中所记载的处方,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麝香作为基本方,并结合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其他药物可选用如皂角、百部、前胡、丁香、冰片、麝香等。
  目前,麝香已非方中必用之品,有使用者,也多以人工麝香入药。
  目前,各家所制备的药膏中,药物配比差别较大,尚无共识性的结论。据文献报道显示,各药在不同的处方中,相对于不同组成的其他药物,一般比例范围是:白芥子占比最大,约为35—40%,细辛次之,约为15-25%,其他的延胡索约占10—30%,甘遂10-20%。
  1.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3.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4.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5.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6.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7.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8.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其他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不是假的啊,我们这里中医院每年都有冬病夏治的。我去年就贴了,感觉鼻炎虽然没有完全好,但比以前已经好了很多了(这个一般要连贴三年的)。今年要贴的话18号就该开始了,这是头伏的第一天。的确是三伏的第一天帖效果最佳,医生都是这么说的。
不过你是要买药贴自己贴吗?我觉得还是让医生贴比较保险,毕竟穴位还是很难找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23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