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与司马迁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司马迁认为李陵并非真心降敌,而后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扩展资料:

评价: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带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遭遇匈奴大队骑兵。汉军杀敌甚多,匈奴单于恼羞成怒,调全国骑兵之力打败了李陵。李陵边战边退,快到边境时,士兵普遍受伤,箭尽力竭,全军覆没,李陵被俘后投降匈奴。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召开大会,满朝文武都顺着武帝的意思,说李陵投降有辱汉朝天威,应该诛三族。独有司马迁表示反对,认为李陵以步兵对骑兵,杀敌是自己兵马的数倍,成绩已经不错了,而朝堂上这些成天好吃好喝的大官,不知战争的艰苦,就知道兵败就该杀,一点也不体谅前方的将士。况且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可能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以便将来为大汉做更大的贡献,所以不能急着定罪,杀人家全家。结果这话戳到了汉武帝的虚荣心深处,于是乎,不光李陵全家老小被杀,司马迁也被定了个包庇李陵的罪名,受了宫刑。而后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在写到汉武帝的本纪时,尽管武帝尚在,但笔下毫不留情......最终,司马迁凭借《史记》流芳千古,后人写史书,再也没能超越太史公的高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3
战术失误,李陵兵败.他投降了.但汉武帝却希望他自杀,因为大汉的将军给别人做了俘虏会很丢面子.所以汉武帝非常震怒。
但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并处以腐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