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你是如何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的?

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它有现实意义吗?

请你谈谈你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认识!
问题简介一点啊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德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以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的评语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不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他们确实是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干不合礼义的事情。不过,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心,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后来“失其本心”,这样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他的唯心主义性善论的表现。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05
1.你是如何理解孟子得舍生取义思想的?
答: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2.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它有现实意义么?
答:我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它还有现实意义。因为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 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请你谈谈你对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认识!
答: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 席勒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 穆尼尔·纳素夫

(希望能帮助你,呵呵happy new year!)
第2个回答  2008-02-04
1.你是如何理解孟子得舍生取义思想的?
答: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2.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它有现实意义么?
答:我认为在今天的社会,它还有现实意义。因为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忧患以生、 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答者:★寒枫☆ - 秀才 三级 2-24 22:39

补充: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的 思想 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3.答: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的尊严,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 席勒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 穆尼尔·纳素夫
第3个回答  2008-02-18
解 释 舍生:舍弃生命。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生取义,在现代人的功利的眼中是傻的,他们根本不相信单纯的舍生取义的,肯定会怀疑这背后所包涵的所谓的诱人利益...
纵使社会是这样,但我们不能这样,因为我们是有良心的,看见别人处于危难,怎样可以见死不救呢?就算我们可以,但我们可以好过吗?处处自责,处处自愧......痛苦一辈子,我们怎能这样呢?但就因为这样就要我们一味的伟大,显然又是不现实的,所以力所能及的话,就应该尽力去帮助继续帮助的人,快乐地帮助别人,这样我们才免于无谓的遗憾和悔不当初.....别被别人的怀疑和不解所蒙蔽,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持的事情,其他的由别人去说吧.......这仅是个人观点,所以你看看就好了,路是你自己的,如何走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sunyang1236/blog/item/ea79e5ca68d62b47f21fe7cd.html

第4个回答  2008-02-05
舍生取义,在现代人的功利的眼中是傻的,他们根本不相信单纯的舍生取义的,肯定会怀疑这背后所包涵的所谓的诱人利益...
纵使社会是这样,但我们不能这样,因为我们是有良心的,看见别人处于危难,怎样可以见死不救呢?就算我们可以,但我们可以好过吗?处处自责,处处自愧......痛苦一辈子,我们怎能这样呢?但就因为这样就要我们一味的伟大,显然又是不现实的,所以力所能及的话,就应该尽力去帮助继续帮助的人,快乐地帮助别人,这样我们才免于无谓的遗憾和悔不当初.....别被别人的怀疑和不解所蒙蔽,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坚持自己认为值得坚持的事情,其他的由别人去说吧.......这仅是个人观点,所以你看看就好了,路是你自己的,如何走也是你自己的,但无论走哪条路,怎样走都一定要自己走的开心和充实.....最后一句话:上帝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回报就有多少,只是你并没察觉,留意一下,你会有所发现的,好人平安,努力,加油,朋友.
.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东西难以抉择,总是有一些东西你都想拥有,但是,二者是不会都让你得到的,你不能太贪心,必须在里面做出一个选择来。

2.有。比如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你的妈妈与女友同时落水,你会前救谁?这也可以算是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两人之间,你就只能选择其一去救,而不可能一起就上来;还有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她考大学时有四所名牌大学都要她去上课,但她还是选择了哈佛,她不可能全部留下,她只能选择其一。

3.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要想让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延伸,我们应当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善待别人的生命,为他人带来欢笑,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长与社会做贡献,我们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这样的生命才是有尊严,有价值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