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夯歌的阅读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7-16
这个行么?《大地夯歌》:抒情史诗的自我超越——浅谈王久辛长诗《大地夯歌》的空间建构
祁鸿升
这是一个大诗时代,一个以王久辛为领军人物的大诗时代。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诗人王久辛就以大诗写作担纲起带动一个时代诗歌崛起的责任。那些内含火焰的重磅金属以其宏大、沉实的品相,迎来中国抒情史诗的新时代。关于这些大诗的内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青年诗评家蒋钱英通过对王久辛大诗质地向度精准的解构进行了回答,他指出王久辛诗歌可以从以下三个“血性”去理解:“即血性之魂:对民族脊梁的盛赞;血性之思:对社会人生的拷问和思索;血性之爱:对人情美的永恒固守”,而这三个“血性”连动起来,也就是王久辛甚至这个时代大诗写作的主动脉。
回首过去,我们曾经面临一个几乎终结诗歌的时代,那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专制文化的畸形发展箝制一切思想、艺术的命脉,诗歌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走向了发展的死胡同。正如一位诗评家所说:“(这种)极端化的诗歌美学规范严重地束缚了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尽管当时诗歌的产量很大(文革后期每年大约出版100部诗集),但绝大多数诗篇不过是对政治的简单图解,是套语滥调的堆积,缺乏震动心灵的艺术力量”。文革后,中国出现了社会形态的多元化裂变,思想、文化的意识趋向广阔、多维,诗歌也在这种大文化蜕变的过程中开始了复活,七八十年代,朦胧诗迅速崛起,这些诗歌以个性化抒情为主,呈现出表意尖锐、形态朦胧的特征,是对五四时期民主、自由思想与艺术理念嬗变过程的断点再接,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隆抬,加之诗人群体的卓越,诗歌品质的优秀,朦胧诗形成的经典意义非常巨大,直至今日,我们还必须回首仰望那些九天之上闪烁的星辰。朦胧诗歌的坚挺态势,侧面反应了诗歌发展赖以生存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拥有了诗歌良性发展的机制,第三代诗歌以及后现代诗歌,都是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不断隆起的平台。总结新时期到现在的中国诗歌繁富历程,诗歌渐次呈现出传承历史、广纳百川的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情绪现实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错觉、转喻、通感、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假性叙述、零度抒情,各种手法百花齐放。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民族有了“复兴汉业”的机遇与挑战,大国雄风、大国思想与大国文化,不再是文本意义的东西。打开现实的画卷,我们看到市场经济带来政治、经济、人文理念的新旧碰撞,带来了黄河之水、蔚蓝色海洋的交汇,多极化的新思维正在形成,生活、精神、艺术的新大陆正在重构。这是一个从文化到政治、经济全方位呼唤大诗的年代。王久辛正是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并顶托起燃动着民族之魂的诗性太阳。回顾王久辛的创作历程,从《狂雪》起,他便从思想、艺术、个性意识方面构架起大诗意识为重心的三维史诗结构,并经久弥坚地坚持了这种高贵的写作走向。近十年来,他几乎一年一部大诗,形成诗坛大诗写作的骤风效应。那场《狂雪》下白了1990年的中国,下醒了沉溺于技巧性小诗写作的中国诗坛。后来因为这部作品的史料价值与艺术品质,被制成铜版墙,置立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中国人永恒的共同记忆。可以说,继后的创作中,王久辛眼中诗歌的使命意识、经典意识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肉搏的大雨》、《艳戕》、《蓝月上的黑石桥》、《致大海》,他的一系列长诗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等国家顶级刊物上的横空出世,似乎证明着一个史诗时代从来未曾断绝的气脉在以连绵的气势给我们抒写着历史、现实的巍峨、宏大。其引起的社会性震撼,是广泛性的,也是颠覆性的;王久辛诗歌在以形质伟岸、卓越的品相引领我们重新打量史诗的真正意义,他的每一部长诗的出现,都会带来诗坛万众聚目的一次日出。有人这样描述《致大海》的社会效应:“《致大海》自在‘中国诗歌网’上刊登以来,短短的两个月内就有近3000家网站转帖并有400余万人点击阅读,创造了网络诗歌点阅之最”,在一个呼唤大诗的年代,这肯定不是虚妄方言。而距《狂雪》十八年后,《大地夯歌》的完美再现,有着其他长诗不可相比的诗学意义。这部长诗代表着王久辛写作的最新成果,不仅有拷问历史和追求真理的思想高度,它的艺术求变的过程也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超过了《狂雪》与其他一些艺术杰作,许多个性的思想发端和艺术创造都是独出心裁的绝版,是心性的雷电对感知者心灵的直击。令读者在阅读中为之颤栗,为之呼号,一首具有洞穿意义的好诗,它会点燃人们的灵魂。
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王久辛洞开的时空邃道,再次谛听《大地夯歌》三维史诗的雷鸣之音。这首1800余行的长诗,以高昂的格调、燃烧的激情、睿智的思辩,深度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过程。除题记外,全诗包括六章正诗与一序一跋,六章正诗是长征全程写照,包括红军的五次反围巢、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重大历史事件,每一章又以节奏铿锵、气势雄浑的夯歌为起笔,掀波推澜,形成全诗起伏绵延、气吞山河的抒情大动脉。诗人王久辛的写作过程,担纲着一个哲学家、历史家和民族英雄的艺术良知,他以高度自觉的意识形态,对事实发出了直逼灵魂的新思考,王久辛笔下的“长征”,既具有刻骨铭心的个体感动,也具有人类、民族普遍象征意义的揭示。他从思想与艺术的角度构架了《大地夯歌》大诗意识的三维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具有诸多启发意义的超越自我的完美大诗范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