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学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把握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与汉族文学的关系?

如题所述

壮族,族源多元、包容性极强。是中国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广东甚至越南。人口数量仅次于汉族。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中原华夏文化的不断影响,她一直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存适合自身发展的本族文化特色,形成现代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特点。在其自身文化方面,花山崖画、铜鼓艺术首推最为杰出。壮族文学,大约2-3千年。可分为远古文学、中古文学、近古文学。远古文学有明显的混融性,原始歌谣和神话史诗,都依靠口头传唱,与原始音乐舞蹈交相融会,这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同特点。壮族远古文学多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浪漫色彩。在审美上造就了直接具体的特点。口头文学作为壮族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一直延续到壮族的中古时期。原始歌谣加快了在民间的流传,更加自由地在田间地头传唱。这种民间的通俗化的壮族口头文学形式逐渐稳定下来,日益得到发展。歌圩----这种民歌文学形式取得独立的地位。出现了歌仙 -----刘三姐的传说和她创作的一批山歌。远古神话向民间故事演变。由于壮族没有创造出稳定流行的本民族文字,口头文学一直是壮族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字是文化的关键载体,模仿汉字的方块古壮字,是壮文化的一次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民歌的创作。长篇叙事诗的出现是壮族文学发展中极为有意义的现象。反应了诗歌这种文字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反应了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的成熟。民间故事同时获得很大发展。传说故事中,反应农民起义 ,反应农奴反抗土司的,反应生活中愚蠢贪婪的等等,体现壮族民间故事进入成熟的特色。19世纪,在壮族地区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暴风骤雨横扫半个中国。大量反映太平天国的民歌、民间故事和革命诗作,出现在壮族文学中。壮族文学在历史的发展中,对人的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反抗意识一直显现、民间口头文学为主流,受汉族文学影响很深。创作方法上从浪漫逐渐与现实结合走向现实主义为主的轨迹。注重整齐中富变化的形式美、表现方法多样化。显露独特诱人的美学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辉煌,增添了中国文学的灿烂,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由 雷瑞编辑出版的《壮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对研究壮族文学和研究与汉文学之间的关系,有着系统独到的分析。对壮族文学发展规律的挖掘有新的突破突破,对斗争特点和其他特点也有新发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