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复活》的读后感,顺便帮来10段以上的好词好句

如题所述

《复活》读后感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大名家喻户晓,是19世纪俄国文学泰斗,世界公认的最伟大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是世界文坛中享有盛誉的成功之作。今日有幸拜读了大师所著的《复活》,感触颇深。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一个美丽、单纯的姑娘,对生活和未来有过美好的憧憬。她是一个私生女,被地主老姑娘抚养长大。卡秋莎偶然与老姑娘的侄子涅赫留多夫公爵相识并相爱。涅赫留多夫迷恋酒色,贪图享受,他诱奸了卡秋莎,塞给卡秋莎一百卢布的钞票就离开了。之后,卡秋莎因为怀孕被迫离开地主家,在被蹂躏、被践踏的求职生活中,卡秋莎身心已经麻木了,终于堕落成为妓女。后来,在一中人命案中她被诬陷为杀人犯,被送上法庭。涅赫留多夫在大学读书时也是一个善良的、有抱负的青年,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他偶然与卡秋莎再次相遇,卡秋莎绝望的叫喊撼动了涅赫留多夫的良知,他意识到是自己造成了卡秋莎的堕落,于是决定改变自己甚至决心与卡秋莎结婚来为自己赎罪。“复活”是全书的主旨。作者苦心孤诣的描写了涅赫留多夫思想上的复活,同时也描写了卡秋莎精神上的复活。尤其是对于涅赫留多夫思想道德的转变过程,作者写得极其细腻,层层深入,鞭辟入里。先是在法庭上与卡秋莎的相遇对他引起的极其强烈的心理反应,这是其复活迈出的第一步;之后是对于监狱黑暗和恐怖的描写,对上层贵族生活的奢侈、糜烂和庸俗虚伪的厌恶和不满,对劳动者的同情等,这一切均说明涅赫留多夫对事物观点已发生变化,仿佛又回到了有理想的青年时代,这是他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从附和或同流合污转变为否定和批判态度。这种立场观点的转变也表明他已从对卡秋莎一个人的同情提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憎恶和对整个劳动阶层的爱,为复活的第二步;第三步是在土地问题上认识的升华,即从土地私有制的不公平进而领会到它是整个社会不公平和整个社会充满罪恶的根源。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涅赫留多夫从贵族阶级的立场转到了广大的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卡秋莎同样经历了精神复活亦或是说内心爱的复活这样一个过程。她被涅赫留多夫抛弃以后就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良了。血泪告诉了她,世间没有真情,人人都把她当做泄欲和赚钱的工具。因此男主人公第一次去监狱看望她时,由于她精神已经麻木,完全不以为然,一心盘算着怎样利用他,伸手向他要钱要物。但是第二次探监时,涅赫留多夫提出要跟她结婚,以实际行动向她赎罪。她那尘封的记忆被打开,厉声对涅赫留多夫说:“你根本是言不由衷!上帝,上的是什么?你当初要实际的上帝就好了!你给我走开,我是苦役犯,而你是公爵,你不用到这里来。你是想用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世拿我取乐不算,来世还想立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显然,卡秋莎这种突发的狂怒是她精神觉醒的第一步。而当涅赫留多夫第三次去监狱时,卡秋莎已经判若两人了,她变得态度平和了,变得特别关心别人,愿意为别的犯人求情,希望改善其他人的处境。“她发生了对她灵魂很重要的变化。”最后,卡秋莎认识了西蒙松,在人们的帮助下,卡秋莎终于卸下了精神上的一切枷锁,完成了整个内心爱的复活。通过整个悲惨的故事,小说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沙皇统治下社会黑暗的政治面貌。表现了作者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无限同情,对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猛烈的攻击。托尔斯泰毫不留情的批判了世间的丑恶,褒扬了人性的善良,可谓是大快人心。世界经典著作不可计数,在浩如烟海的一部部小说创作中,《复活》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名著,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托尔斯泰精湛的写作手法和超乎常人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精神与其所反映出的种种社会现象。作为世界文化瑰宝,《复活》不仅仅值得我们大家去拜读,去了解,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欣赏,去品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