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字为什么未能实现拼音化

如题所述

一.古代汉字未能实现拼音化的语言原因

汉语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汉语相对于使用表音文字的语言来说(例如印欧语系),它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它的音节又以元音为主而且带声调,复合元音较多,没有复辅音。这些都是汉语的特点。

表音文字有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古代汉字为什么没有发展成音节文字呢?音节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必须音节简单,例如日语只有103个音节,所以日文假名是音节文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的不带声调音节有近400个,带调音节有1200多个,古汉语中音节数量更多。况且音节数量总比单音词的数量少得多,所以在古汉语中也存在不少同音词。音节数量大,同音词又多,造成了汉字发展为音节文字的障碍。

那么古代汉字为什么也没有发展成音素文字呢?最早使用音素文字的语言,它的音节必须容易分解为音素,其前提条件是音素必须容易被人们感知。语音中比较容易被人感知的音素是辅音,特别是复辅音中没有跟元音拼合在一起的辅音更容易被感知。印欧语系的语音是以辅音为主的。闪米特文字开始不单独表示元音,只在表示辅音的时候附带表示部分相同的元音。今天能够发现的最早的表音文字大约是公元前1000年的腓尼基文字,它有22个主要表示辅音附带表示元音的音节字。后来,阿拉伯人为了准确朗诵祈祷用的文章,产生了标注元音的办法。一般用补充附加部件的方法,或用缩小基本部件作为元音符号。在这些文字的音节中已经有明显的音素化趋向。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希腊文字用独立的字母分别表示辅音和元音,已经是音素文字了。可见,音素文字的的出现,跟语言中的辅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辅音容易被感知,比较容易分析出来。

汉语(包括古汉语)的音节以元音为主,其中有许多复合元音。单个的元音还比较好辨认,但数量较少。复合元音是从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滑动、过渡而实现的,被人们感知的是一个整体,其构成音素难以感知。而且汉语有声调,声调主要由元音的音高变化决定,音高变化更增加了元音的复杂性,不容易被人们把握。汉语没有复辅音,辅音与元音拼合在一起,或者在元音之后做音节的收尾,很难从音节中把辅音从元音上分离出来。所以中国古代对汉语语音的研究以“韵”为主。“韵”是汉语语音的一个单位,它内部包括韵腹、韵尾(如果音节有韵尾)和声调。中国古代的音韵学,虽然主要研究的是“韵”,但是却是按具有相同韵母的音节(字)来分类的,在音节中把辅音和元音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囫囵吞枣式的研究,从东汉末年出现反切注音法一直到宋代出版的《广韵》(《广韵》把有声调的“韵”分为206种),人们对元音和辅音区分方法还没有扯清楚。直至到了清代,才分析出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前的辅音)。

总之,以元音为主而且有声调的汉语语音的复杂性,造成了汉语音素分析的困难,而对音素的感知和分析,是产生音素文字的基础。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知识没有达到可以促成音素文字产生的水平,所以,古代汉字没有完成向拼音文字的体制的转化。但是现代已完全不同于古代,我们对汉语语音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种认识的结果,虽然它还不是汉语拼音文字,只是提供了一种拼音文字的雏形,一种实现汉字拼音化的可能性。

二.古代汉字未能实现拼音化的历史原因

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使用的文字,其源头只有两个。表音文字的源头是闪米特文字,汉字是自源文字,源于上古华夏大地上的象形文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
由于西方两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消失,原始的表音文字没有一个相对强盛的、稳定的文化基础的支撑,它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开放型的。闪米特文字通过贸易、文化特别是宗教的传播,以及民族的融合和分化,从世界两大古代文明的交汇处向周围发展,随着各种文化高峰(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派生出各种表音文字。
使用汉字的华夏民族在远离西方的东方文明中,其经济、文化始终处在一种强盛的、稳定的中心位置,而周围地区的文化则相对落后。文字是因文化而传播的,由于华夏文化的优势向四周传播,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在古代是相对封闭的,它的文字的发展也是封闭的。由于汉语本身对拼音文字造成的困难,又因为没有受到其他更发达的文化的冲击,所以古代汉字的体制相对稳定。

古代汉字的相对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顽固的保守性。在封建社会,文字只掌握在极少数统治者手中,统治阶级把对文字的垄断作为一种统治手段和愚民政策,使汉字走上了繁难化、神圣化的道路,极大地阻碍了汉字的简约化和表音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妨碍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古代的书面共同语,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文言文。“文言文支持汉字,汉字支持文言文”,文言文造成了书面语跟口语的严重脱离,巩固了汉字的地位,成为文字表音化的严重障碍。

在中国历史上,自元、明以后才受到西方文化东渐的影响,才接触到西方的拼音文字,但这时,因为长期使用汉字,在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积重难返的阻碍新文字的传统习惯势力。从18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创制“方言教会罗马字”,中间经过清末的切音字运动,民国的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的《汉语拼音方案》诞生,至今已近两个世纪的时间,可见汉字拼音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是汉字未能拼音化,不等于不能拼音化。东西文化的交流,信息社会的出现,打破了汉字文化圈的封闭性,汉字的拼音化是完全可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5
汉字拼音化的争论自五四运动至今就没有停止过,正反双方各持己见,没有结论。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反对汉字拼音化的最大理由是同音词,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单音节,突出语义,现行的汉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体系性的改革.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字数很多,要比音节多好几十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字特别多,例如汉字“吃”对应一个唯一的拼音就是“chi”,但拼音字“吃”可能是“吃翅持尺池齿驰”。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同音字相当多,而如果大多数一个拼音字包含的意义太多,则将在拼音中文的记忆和使用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困难。这也是许多人反对拼音化最有力的理由。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18

    汉字拼音化的争论自五四运动至今就没有停止过,正反双方各持己见,没有结论。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反对汉字拼音化的最大理由是同音词,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单音节,突出语义,现行的汉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体系性的改革.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字数很多,要比音节多好几十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字特别多,例如汉字“吃”对应一个唯一的拼音就是“chi”,但拼音字“吃”可能是“吃翅持尺池齿驰”。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同音字相当多,而如果大多数一个拼音字包含的意义太多,则将在拼音中文的记忆和使用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困难。这也是许多人反对拼音化最有力的理由。再如,“da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汉字就有13个,而“yi”这个音节,字竟有91个之多,一旦实现拼音化,这些原来由字形来区别的字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汉字的实际情况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从文字的稳固性来看,汉字反而比拼音文字优越,它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如果汉字实行拼音化,就会严重妨碍各地区人民的交往,破坏国家的统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中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如果     废弃汉字,就会中断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使其它的条件已经具备,汉字也无法进行拼音化的改革。


第3个回答  2023-08-13
汉字拼音化的争论自五四运动至今就没有停止过,正反双方各持己见,没有结论。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反对汉字拼音化的最大理由是同音词,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单音节,突出语义,现行的汉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体系性的改革.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字数很多,要比音节多好几十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字特别多,例如汉字“吃”对应一个唯一的拼音就是“chi”,但拼音字“吃”可能是“吃翅持尺池齿驰”。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同音字相当多,而如果大多数一个拼音字包含的意义太多,则将在拼音中文的记忆和使用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困难。这也是许多人反对拼音化最有力的理由。
第4个回答  2015-04-17
火候未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就像苹果在春天不会结出果子;小孩子挑不动百斤重担;玩游戏时没到那个分数就升不了级,道理都是一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