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一诗中的飞将指的是谁

如题所述

“飞将”指的是汉代将领李广。

原诗如下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困于农耕,而立之年才进士及第,后又被贬到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做江宁丞,被赞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王昌龄的诗歌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这首《出塞》只有短短四句,可说是恢弘大气、波澜壮阔、气贯山河。

大秦帝国是首个统一中国、建立农耕文明的国度,月代表古人的审美取向,月光所照之处是无限的空间;汉代是中国文明体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朝代,也是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第一个以全胜的姿态获得华夏文明胜利的一个象征;汉时关为古代军事要塞,巍峨雄壮。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诗中的“龙城飞将”历来就有争议,有的说是飞将军李广,有的说是大将军卫青。理由如下:第一,历史上被称为飞将军的不只是李广,比如三国时候的吕布、隋代的单雄信等都曾被称为“飞将”。

第二,龙城是匈奴祭拜天地祖先的地方,是匈奴的王庭,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被匈奴扣押在龙城,卫青英勇善战直捣龙城,也是汉匈之争中首次转败为胜取得的辉煌战果,非常的有历史意义。

第三,从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来看,这句写的也是卫青,因为李广当年驻守的地方在山西和辽西,阴山在汉代主要指的是朔方城一带,对汉匈双方来讲,都是一个典型的战略基地。“龙城飞将”,概指中原文明取得胜利的、那个时代的所有英雄。比如霍去病,天才级的军事家,更适合。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一生六战六捷;17岁初次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杀得四处逃窜;两次河西之战,霍去病都大败匈奴;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可惜天妒奇才,24岁猝然离世,只留下那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回荡千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1
西汉英勇善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名将李广.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第2个回答  2015-05-16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5-16
李广
也就是人们常称的“飞将军李广”
深受匈奴人敬佩甚至有些害怕。
故“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4个回答  2019-05-12
是李广。他是一个老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