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内和尚之间按辈分高低如何进行称呼?

寺院内和尚之间有辈分之别,辈份不同的人之间如何称呼对方?比如说师叔,师侄……等这种的称呼,有谁可以给我说一些,越多越好……

和世俗一样,既然有辈分就按照辈分称呼。
近代的各职班首执事:
(1)寺务行政方面: 监院一位.或数位.他是职掌全寺内外寺务行政.旧制称为寺主.他与维那.首座.为丛林三纲职司之一.监院俗称叫作[当家师".如为二位.便分内当家与外当家.三四五位.便分大当家二当家等等.分别管内管外.管钱管账各等职务.如果是小丛林.大多都只有一位. 副寺一位.或数位.他等于副当家.分理监院的事务.并执掌财务和山林田产.旧制副寺十日一算费用.记之纸端者.谓之旬单.
(2)经济财务方面: 库头一位.或数位.旧制此即副寺的职称.又称谓[都仓".掌出纳之役.他执掌储藏应用物品.和食粮食物财务等事.又等于现代的仓库主管.俗称[库头师".所有储藏农食等物.都应负保管.保养.防护.晒洗等责任.据<清规>记载:[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又云:[副寺者.古规曰库头.今诸寺谓柜头.北方称财帛.其实皆一职也."
(3)监察方面: 都监一位.旧制称为[都寺".别名[都管".他负责监察寺务行政.经济.人事等事.大多任此职者.都聘请前任监院任之.后世把这一职务.也有变成了闲曹.等于政府的升迁.同时又相似降职.旧制它的职位.在监院之上.因都总诸临寺故名[都监".又叫作[都总".又叫[都守".
(4)应接及外务方面: 知客一位或二三位.旧制又统称谓[典宾".[知浴".[知库".[知殿"等.他对外执掌待客应酬.负责交际等事务.并接受替人念经作佛事等事.如为两位.便分别叫作大知客.二知客.所以知客师一席.又等于是外当家.或副寺.每日来往的收入.到了晚上.便统计交与库房.库房存款有余.便交方丈处理.现代便有转存于银行的.而且必须选拔德威并济.才能干练的担任.每每注重修持节操的.便推辞避免这个位置.但遇无其他适当人选.又必须为了常住.而发心担任之.等于为了大众必要.愿来跳火坑一样.
照客二位或数位.旧制称为[请客侍者".或[客头行者".隶属于知客之下.辅助知客.听其指挥作事.亦有选青年沙弥.聪明伶俐者任之.
(5)教育方面: 首座一位.旧制也有称谓[座元".乃僧堂的元首之意.与监寺.维那.统称为三纲之一.他辅助和尚弘宗说法.大多是诸方公认的善知识.或在和尚的得法弟子中选有高深造就者任之.同时也可作和尚的储贰.他可代住持秉佛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旧制和前堂首座.后堂首座.东藏主.书记.又称[秉拂五头首".为各有秉拂之资格者.故又统称作[秉指寮".旧制有前堂首座.后堂首座.立僧首座.名德首座.却来首座等各项分别职司. 堂主.后堂.西堂.都可以请一位或数位任之.旧制的[堂主"是一通名.例如水陆堂主.罗汉堂主.延寿堂主.都自各守一堂.虽然叫作堂主.并非如后代的专指禅堂的堂主.这里所称的.都是属于专管禅堂清修的堂主.旧制称[方丈和尚".也有便称为[堂头和尚".堂主乃主持僧众实地修行的禅堂指导者.同时亦可代理和尚说法.所以后世便把堂主说法.也叫作[小参".堂主必须选有真实修持.有实际学问修养者任之.近代的制度.堂主进升为后堂.后堂进升为西堂.两堂进升为首座.首座可以代理和尚上殿.过堂.说法等事务.堂主们年老退职闲居.便可以不问寺务了.
禅堂内.又有监香.悦众.及单头等职司.旧制单头又称为[寮长".也叫作[席头".
书记一位.或数位.他执掌文墨.等于行政机关的秘书长.凡有关于寺务的文牍.都由他职掌.旧制写作佛事文书例如疏启一类.多采用用六字句的骈文体.这个职位.后代又改变有[写法书记"的名称.他等于中国古代帝王左右的史官.所谓[左史记行.右史记言"一样.他集二者于一身.书写记载住持和尚的说法的法语和言行.故须选善于文翰者任之.又有把这个职位.用作犒赏劳职之用.选拔清众当中.有多年苦行的任之.使他得到一个独居静处的寮房.书记可进升为堂主.旧制也又有称为[记室"的.
(6)纪纲司法方面: 维那一位.乃全寺三纲之一.与监院.首席并列为上首.纲即纲维之意.就是纲领寺内维持佛寺者.禅宗与律宗.都称[维那".教宗便称谓[都维那".旧制又别称为次第.知事.悦众.寺护等名.其实.[维那"一辞.实在出于律部的名称.<僧史略>谓:[东西域知事僧.总曰羯磨陀那(即梵语羯磨师之别译).译为知事.亦曰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大凡诵经诵律.举行佛事.都由他领头.或僧众犯戒.触犯丛林清规.也由他执行.如摈斥出院等(戒律叫[斥逐作摈".丛林术语便叫作[迁褡".讹作[迁单".就是赶出山门的代语).维那的别称.又名叫做[堂司".或用堂司直接名其所居住的寮舍.或作为直接名其职位的.又有一名.便叫作[纪纲寮".
(7) 方丈侍者: 侍者数位.以其亲近于长老左右而任调遣者.故称[侍者".旧制有五侍者.或六侍者的不同.有香侍者.侍状侍者.待客侍者.侍药侍者.侍衣侍者.这叫五侍者.巾瓶侍者.应客侍者.书录侍者.衣钵侍者.茶饭侍者.干办侍者.这叫作六侍者.后世以衣钵侍者.等于管理方丈中的总务侍者.书写侍者.后世又称为[写法侍者".记录摭拾住持和尚的开示法语.是由他记写悬牌示众的.他们侍候和尚.等于方丈的侍从.多选和尚的入室弟子任之.也是清高的职司.佛经称侍者应具八法:所州[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闻智."总之.此辈必须为法忘躯.智行严密.不负法乳之托的方可任之.
(8)总务方面: 典座一位.他执掌日常事务.犹如现代的总务庶务等业务.<临济录>冠注谓:[<百丈清规>有典座无饭头.此典座也.典座者.职掌大众斋粥一切供养."僧堂清规谓:[此职主大众斋食.故时时改变食物.大众受用安乐为妙."后世也有改为执掌内务之职的.
僧值一位.这是一年的值事僧.每年轮流当值.由各执事更换任之.
饭头一位.专管作饭.僧堂清规称:[此职与典座分劳.掌粥饭.常与药头.监粮等为合而护惜常住.其用心与典座同.慎饭粮之过不足.宜常熟汝典座宝训."
火头一位.专管司爨.
园头一位.专管种菜.
菜头一位.专管煮作蔬菜.
行头数位.专管斋堂执役.
其他柴头.炭头.桶头.水头.磨头.茶头.锅头.则因时因地各有不同.或有或无.并不一律.
净头一位.专管厕所的卫生清洁.往往也有首座班首及僧众.自动请求担任.认为乃忏罪立德的好事.也有叫做[圊头"的.旧制又称谓[东司".
庄主一位.或数位.如另外有田产的大丛林.就设有此职.专管田户收租等事.俗称叫[外当家".辖有监收主等数位.
巡山寮主一位或数位.专管培养保护山林并防护盗贼等.如在深山大寺.都设有此职.普通寺院.不一定有的.大多选孔武有力者任之.如设有此职寮之处.则园头.柴头便归此寮.
如属有小庵.便有住庵的庵主.有塔.便有守塔的塔主.
打钟的称钟头.击鼓的称鼓头.也都各有专司.
(9)清要的职务: 藏主一位.旧制称渭[知藏".他是专管藏经及图书的职位.等于现代的图书馆长.及图书管理员.往往选学养兼优的人任之.也可以并在书记寮内.大寺中每每专有藏经楼的建筑.故此职极为重要.
殿主一位.香灯数位.专管大雄宝殿的佛前内外事务的.叫作[殿主".有香灯一人辅之.其他各殿.也有各殿的香灯.却不叫殿主.旧制却并在堂主寮内.如涅盘堂主(旧称[延寿堂主").罗汉堂主等.涅盘堂.律宗曰[无常院".或[无常堂".禅宗曰[涅盘堂".或[延寿堂".乃置临命终时的病僧.使观无常之所也.
化主一位或数位.他专管出外游方宣化.以募化所得.供养全寺大众生活.及作丛林常住的资产.化缘所得的款项账日.一切交付知客.库头.登记账册.转交住持处理.化主每每可以终年游方外出.比较清闲.
(10)执掌劳役的僧众: 执役僧若干人.担任劳动杂役的事务.往往皆由自动发心.请求执行苦役藉以自励德行的.此中每多贤者.并且大多是不求人知的.<传灯录>载:[沩山在百丈会下作典座.又令遵有笊篱木杓分付与典座语."<五灯会元>载:[雪峰在洞山作饭头.庆诸在沩山为米头.道匡在招庆为桶头.灌溪在末山为园头.绍远在石门为田头.智通在沩山为直岁.晓聪在云居为灯头.嵇山在投子为柴头.义怀在翠峰为水头.佛心在海印为净头"此类都是苦行劳役之职.如作典座者.更为普遍.昔年笔者参学诸方时.曾有诗云,[灵鹫风高旧迹登.禅参北秀与南能.当时行脚江湖日.遍访名山苦行僧."这便是向慕苦行僧中的德操.所以作此感怀.
3.班首执事与江湖清众: 凡是住持和尚以次的各班首执事.大多都有单独的寮房.如果房间不够分配.也视职位的清要与否.间或一二人兼并一间的.其余的僧众.无论住禅堂或挂褡.就统名叫作[清众".后世因为佛教的普及.为了响应普通民间社会信仰的需要.也有被请去外面念经作佛事的必要.这也同时是全寺和僧众们的公私收入.所以便有专为应酬念经拜忏的一班僧众.普通把他有别于专门清修的清众.便叫做[应门".当清末民初.在闽浙一带.一般习惯叫他为[应门和尚".这可能就是应化僧的讹传了.
十方挂褡的云水寮.旧制叫作[江湖寮".又名谓[众寮".这是专指往来四方.参学云游的挂褡僧寮.禅门相传.江湖乃江西湖南之意.因唐时参禅的僧众.不到江西马祖处.便到湖南石头处.往来憧憧.都凑集在二大师之门.故便称谓江湖僧众.据<文选注>:谓今言江湖者.江外湖边.本是隐沦士所处.如<莲社高贤传>周续之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骆宾王<序>曰:[廊庙与江湖齐致."范希文严先生<祠堂记>曰:[既而动星象.归江湖."等说是也.其实.江湖的原意.出于<庄子>.乃指隐沦的风尚.如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丛林清规的古今异同: 自百丈清规以来.及今千有余年.何况原始规范.早已失传.后世传到近代的丛林规矩.多有非旧时面目者.也就不足以为怪了.当元顺帝至元四年.敕百丈山德辉禅师选修<百丈清规>八卷行世.就诏天下僧人.悉依此清规而行.到了明朝.屡次下敕不入此清规者.就以法律绳之.后世便遵此为准.清代道光三年.有源洪禅师著<百丈清规证义>十卷行世.便为定本.其余则因时因地的不同.就各自别有出入.近世以来.所行有不同于旧制者更多.实亦时势所趋使.有不得不变的苦衷.但也有由于不知所本.妄加师心自用的确亦不少.如源洪禅师称:[清规面目.有古今不同者.如古称头首.今名首座.或号座元.古称监寺.今名监院.以及书状.改名书记.僧堂改名为禅堂之类.俱改其名而不改其义.又规条中古有而今无者.如点茶抛香之类.古无而今有者.如祖忌.增百丈等.水陆增栖等及不许吃烟之类." 总之.任何一种社会.最初总很简单.时代愈向后推.情形也愈复杂.所以规矩也就增加更多.百丈原始清规.虽然已经失传.但宋人杨亿的序文至今还在.他所述的原始情形.当然比较后世简朴的多.如称:[所裒学众.无多无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褡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他又述说<百丈清规>的目的.如称:[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从杨亿的序文.和慈觉大师的<龟镜文>看来.当时他所注意的重心.确实只重在流传到今世的禅堂.但是后世的丛林规矩.除了少数几个大丛林以外.却都以此为范围僧众的仪轨.反视禅堂为附庸了.甚矣!禅宗的衰落.也是事有固然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佛教传入中国建立了寺院,每个寺院都有祖师。僧伽的法名和法号是不一样的。
1、 法名是按八大宗中的宗派的辈分来排的,
2、 法号是一个师父的弟子按一个字来排,这个字由师父定 没一个宗派不一样也有按所接法卷的辈分给弟子起名的。
3、寺院的称呼是根据所担任的岗位来定的,不是终身的。

南无阿弥陀佛!
第2个回答  2012-05-29
同一个师父传承的,可以按拜师的辈份称师叔/师侄,不过现在已经不像古代那么正规了,出家人之间一般称呼“某某(法名)师”,也有直接叫“某某”的。
第3个回答  2012-06-02
可以看,百丈清规,或者百丈清规正义路,这是百丈祖师当年立下的丛林清规,各种规矩要求都有明确的说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