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语文答题技巧渗透课堂教学中

如题所述

我们教材中精心挑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不但是值得学生品读的好文,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范文,将写作教学渗透进来,做到读写结合。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利用课题,教学生审题、拟题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新授课上,我板书好课题后,会先让学生分析课题,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推测作者会写些什么,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想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审题的方法,让学生能读懂题目,能抓住题眼。习作中的命题作文就能用上这种方法审题。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对于教材中很有特色的课题,我会在学完课文后,回到课题,让学生分析课题,想想作者为什么以它为题,这个题目好在哪儿。如《荷塘旧事》《夜莺之歌》《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有的题目点明中心,有的题目指明线索,有的题目设置悬念。在平时教学中渗透了这些拟题方法,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以“往事”为话题的作文时,学生们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拟出不少新颖独特的题目,如《未说出的道歉》《如果时间能倒流》《捉鱼记》《与钉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比《往事》《难忘的一件事》这类俗套的题目更吸引人。
二、 利用文章开头结尾,渗透开头结尾的写法。
小学阶段的写作叫“习作”,可见孩子们的作文可先从学习和模仿开始。课文都是名家之作,开头和结尾的写法,是学生模仿的好例子。例如“往事”这一单元,有三篇主体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花脸》《荷塘旧事》。这三篇文章开头结尾都各有特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采用倒叙手法开头,首尾呼应。《花脸》开头就设置了悬念,结尾也是首尾呼应。《荷塘旧事》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结尾点明主题,画龙点晴。在写作前,我让学生回顾了这几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想想自己的习作可以用哪种方式开头结尾。
三、 积累好词佳句,在习作中学习致用。
阅读和写作密切相关,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我们在对文本中关键语句进行评点、赏析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经过感悟过的语言学生不仅记得容易,而且模仿起来也容易,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吸收和运用。长期坚持积累,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写文章时就能下笔有神了。
四、 抓课文结构和写作顺序,教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
学生写作往往不知道怎样对文章进行整体布局,常常是写到哪里算哪里,详略也不恰当。对于各类文章,诸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教师都要善于总结课文的结构方式,甚至细致地总结出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例总分式、因果式、并列式、转折式、递进式……对学生写作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写作中碰到相类似的内容就自然而然采用学过的布局谋篇的方法。
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把写作顺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写文章时要注意“言之有序”。如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我除了和学生一起感受三峡之美外,还教学生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从而告诉学生:我们写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在教师的长期指点和引导下,学生在作文时就会注意作文的“有序性”。
五、品读重点词句段,教给学生遣词造句、细节刻画等写作方法。
每篇课文都有重难点句子和精彩片段,老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这些词句段的妙处。比如文中对人物刻画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应让学生体会这些写法的好处。如果学生能把在阅读课中学到的写作手法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作文就犹如锦上添花,语言也能有血有肉,细致入微。
六、依课文特点,让学生随课文进行小练笔。
有的课文可让学生抓住课文空白点,进行想象补白;有的课文可挖掘文中的好句进行仿写训练;还有的课文,学生读后感受颇深,有思想共鸣,可以让学生写短篇的读后感。例如《夜莺之歌》一课的课后思考题是:想象一下,当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包围圈里,小夜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是课文的空白点,给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进行补白。在教学《做一个最好的你》《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两篇课文时,我选取了文中精彩的排比句和比喻句让学生进行仿写。学完《学弈》《小英雄雨来》,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写读后感受。这些写作训练都是片段式的,相比写成篇的文章而言,学生更不受拘束,更乐于表达,学生中不乏精彩作品。
以上几点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的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落实得也不是特别好。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我们老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