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是什么人?

急用啊

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扩展资料:

贝聿铭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与其参透中西方文化血脉并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关联很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风格为中西文化交流带去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技术与文化的交融,功能与人性的密贴……

他的设计既追求本土化途径,在继承上下功夫,又追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奉行“以光线来做设计”的原则,给人以时尚、光鲜、新颖的感觉。贝聿铭先生遵循设计原则而不囚禁于传统理念之中,敢于跳出时空和文化束缚,走自我创新之路。

在设计时,广泛走访、深度调研,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和当地文化特点,善于借势、借材、借时、借机而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建筑精品。他的设计方案一般都是经过反复比对、认真打磨而做出的。有的设计历时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津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2
贝聿铭生平简介

(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贝聿铭建筑作品年谱表: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6448.html?wtp=tt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30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 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第3个回答  2022-11-15
情商特别高、管理能力很强、有贵族气质。
贝聿铭(IeohMing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专家。
贝聿铭于20世纪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曾获得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第4个回答  2019-05-29
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共济会成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