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的典故是什么

如题所述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听多时,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

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惊喜叹息:“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扩展资料

“高山流水”现常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

其他有关知己的典故

1、陆羽与皎然

陆羽与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就达到了的这个高度。在安史之乱后,陆羽避难途径湖州,借宿于妙喜寺,有缘结识皎然,两人相见恨晚。

当时皎然已四十多岁,茶道顶尖高手,他以佛道如茶道,提出“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他将年轻的陆羽引见给江南名士,带他实地考察各地茶叶,后来还帮助他完成了巨著《茶经》

大历四年,皎然为陆羽建成苕溪草堂,亲自远赴苏南把他请回湖州;建中年间,陆羽远赴江西上饶开山种茶,皎然不顾自己已七十高龄,亲自到上饶邀请他重回湖州。不久,皎然就在妙喜寺圆寂了,后来陆羽病逝后也葬于此,其坆茔与皎然的砖塔隔山相望,长叙友情。

2、管仲和鲍叔牙

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交情很好的朋友。管仲年轻时日子过得很艰苦,还要照顾他的老母亲,鲍叔牙知道后为了帮助他就找他一起做生意。

由于管仲没钱,所以做生意的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分到的钱却比鲍叔牙多很多。鲍叔牙的仆人看后为主人抱不平:“这个管仲做人怎么这样,做生意不愿意出本钱,分钱的时候却比我们主人拿得多。”鲍叔牙知道后对仆人说:“以后别再这么说了!管仲家境不好,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亲,多分一点钱是应该的。”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参兵,去战场上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不往前冲,而是躲在最后面,其他士兵们就谴责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缩头乌龟!”每当这时鲍叔牙就会维护管仲:“管仲不是这样的人,他并不是怕死,而是要留着命去照顾他的老母亲啊。”管仲知道之后十分感激,说:“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亲,但是了解我的人却是鲍叔牙啊!”

一段时间后,齐国的国王死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不问政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不久将面临内乱,于是带着小王子白隐藏到了莒国,而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隐藏到鲁国。事情果然不出鲍叔牙所料,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为了让就能够顺利坐上王位想杀死白,但是他在暗算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白并没死。后来鲍叔牙和白先于管仲和纠回到齐国,白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白开始管理国事以后想要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再三推脱说:“管仲在各方面都比我出色,他更有资格当宰相。”白一听有些不乐意:“管仲想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才对,怎么能让他来当宰相呢?”“这怎么能怪他呢?纠是管仲的主人,他自然会效忠于纠,若是他的主人变成了您,他也一定会效忠于你的。”白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请管仲回齐国当宰相,而管仲在当上了宰相之后帮白将齐国治理的井井有序。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广于流传之后,大家在称赞朋友间有很好的交情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6
典 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第2个回答  2017-10-11
高山流水” 一语最初见于《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而钟 子期善听。伯牙所念之意,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 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则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后钟子期死,俞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 复为鼓琴者。后来,高山流水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默契的知音之情是这则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当知音已逝,伯牙便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也吟咏出“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喟叹。伯牙的绝弦明志,不仅是对亡友的纪念,也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无人能洞悉领会而深感苦闷。伯牙是位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走卒自然难以领会其中的精妙。因此,伯牙才会感到孤独,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高山流水”得以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并没有死土于所在的诸侯国,为求明主贤君的知遇之恩,这些恃才之士 在各国间频繁流动。他们希望能遇见像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王公诸侯,从而大 展宏图,这也几乎是千百年来所有读书人的共同理想。然而,能够真正达到这一目标的人微乎其微,更多的才子一生怀才不遇,最终有的隐身市肆,有的则 终老山林。由此可见,“高山流水”之所以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其 故事背后隐藏着人生遇合的美妙,以及人生不遇的缺憾。后来多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难觅,也比喻乐曲高妙。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gèng)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2-09
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结果,钟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高山”;“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万分惊讶,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