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书的阅读答案是什么

急急急

背书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他劝告世人要多读书。中学生尤为如此,教科书要读,教科书之外的书报杂志也要读。但仅仅停留在“读”上还不够,还应该学会把书中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达到“气自华”的境界,。
背书,要学会去粗取精。数学家华罗庚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每当看一本新书时,对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对自己来说是新的知识的地方,就要多用些力气。”多读书,但不必全面掌握,而是重点记忆书中那些前所不知的新东西和重点部分,有选择地背诵“华彩乐章”,略去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这就叫去粗取精。
背书要学会提纲挈领。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曾经指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只有理出背诵材料的结构,提纲挈领,使之化繁为简,才会在大脑里刻下清晰的痕迹。余光中的《乡愁》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读上几遍之后自然会发现,诗的第一节写母子别,第三节写夫妻别,第三节写生死别,第四节写故乡别;这“四别”分别用一个形象来表达,母子别用“邮票”,夫妻别用“船票”,生死别用“坟墓”,故乡别用“海峡”。只要抓住了这一纲领,背诵便易如反掌了。
1.能填入第一段横线处作全文的中心论点,且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学生要背书。
B.中学生要多背书。
C.中学生还要多背书。
D.中学生要多读多背。
2.第二、三两段首句,既是各段的__________ ,又是全文的两个_________ 。
3.请指出第二、三段文字在论证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4.根据文中提供的语言信息,概括出下列词语的具体含义。
(1)“去粗取精”中“粗”指___________ ;“精”指__________ 。
(2)“提纲挈领”中的“纲”“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本文以“背书”为题,却从读书写起,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背书》答案
1、 C
2、 中心句、分论点
3、 相同点:都用了道理论证;都用了引证法,都有正面论证不同点:第三段还另用了事实论证;第2段引用的中国名人的话是从正面来说的,第三段引用的是外国名人的话,是从反面说的,第二段全是从正面论述的,第三段先反面引证,后正面论述。
4、粗: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或无关紧要的内容,精:前所不知的新东西和重点部分或华彩乐章,纲领:完整的结构。
5、 读书是背书的基础,从读书写起,自然本文的论点。

是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0
一、D
二、1、(1)记住几千汉字。(2)记住精妙句。(3)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2、背书是写作的基础,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3、对比论证;第四自然段,比喻论证:以牛,柴来作比等。
4、不矛盾。(1)背书并不排斥创新。(2)在继承中创新超过前人的事例很多。
三、
1. 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 并列,突出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3. (1)表出渴望和眷恋之情。(2)形象表现决心之大。
4. 表现出对书的喜表现出书对自己产生的吸引力。
5. 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
不喜欢<<荡寇志>><<精忠说岳>>没有人物个性,没有给自己留下太深的印象
第2个回答  2012-05-09
一、略
二、1、(1)记住几千汉字。(2)记住精妙句。(3)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2、背书是写作的基础,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3、对比论证;第四自然段,比喻论证:以牛,柴来作比等。
4、不矛盾。(1)背书并不排斥创新。(2)在继承中创新超过前人的事例很多。
三、
1. 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 并列,突出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3. (1)表达出渴望和眷恋之情。(2)形象表现决心之大。
4. 表现出对书的喜爱,也表现出书对自己产生的吸引力。
5. 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满江红>><<声声慢>>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
不喜欢<<荡寇志>><<精忠说岳>>没有人物个性,没有给自己留下太深的印象。
6. 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