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是爱情诗吗

如题所述

可以将这首词看作一首单纯的爱情诗,讲述了作者寻找脱离人群,遗世独立的女伴的故事。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作者假借文中孤高淡雅的女性角色来寄托本身的失意,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来看,更倾向于后一种解读。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和心境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拓展知识】

《青玉案·元夕》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品鉴赏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0

不是爱情诗,是辛弃疾对他自己当时的一种写照。

《青玉案·元夕》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16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于公元1175年前后,辛弃疾35岁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官拜仓部郎官,是户部属下的仓部次官,五品左右的官,这样看来他写的应该是杭州在元宵节观灯时的盛景。

词的上阙寥寥几语,描述了上元灯会时杭州城内的节日狂欢景象,这里咱也不多说,怎么形容也没有他这几句来的逼真形象,大家自己去领会,而下阕描述的是偶遇的一个绝代佳人,词人首先感受的头上的金饰晃眼,接着是体香袭人。

作者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循着感觉到处寻找却寻而不见,无意间猛回头,却发现,烟火散落的余光中,灯火零落处,佳人独自伫立……好一副烟火佳人图。

严格说来,这首词其实并没有太多关于情爱的字眼,通篇来看的话也不像是专为谁写的情诗,但下阙的后两句实在是太经典,将人世间的追求的艰辛与执着写的入木三分,导致这几句成为了情书中表白前的经典套词。

但这几句也被大学问家王国维誉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三阶段,说的想来也是经过艰苦的寻觅探索后的顿悟飞跃,在这也祝大家的努力不会白费,尽快迈入人生的飞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26
不是,他是表达了一种诗人当时的感情,只不过后世多用最后几句来表达爱情
第4个回答  2012-05-27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