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一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明人评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扩展资料

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

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4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叫《宣州谢楼饮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那么,学习方法有哪些呢?
1、预习
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可以熟悉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这样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带着问题,让自己有针对性去听课,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2、听课做好笔记
听课是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的方式。人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大部分的内容,因此,把握好听课,非常的重要。一定要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并积极的做好笔记,同时参加课堂活动,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认真做作业
老师在上完课之后,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巩固课堂上面学到的内容。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作业。
4、复习与总结
学习之后,一定要进行复习与总结,通过复习与总结,可以让学习到的内容,成为自己的知识,并在复习与总结中,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保持自信心
自信心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只有具备自信心,才可以让每一天的学习更加的充满活力,并更好的记忆学习的内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4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表现出诗人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2-22
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愁苦,但是仍然对明朝抱有希望,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