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的交通

如题所述

县境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历史上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直至民国23年前,南丹县还没有1条公路。从县到省城,唯一的通道是北宋初期遗留下来的宽约5尺、由州间驿道连成的,从贵州经南丹通往宜山的宜州道。县际交通因山连岭接,越岭路段多为直上直下、幅窄坡陡的宽约3尺的古道。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多是一些经过长时期的人踩、马踏、水冲而自然形成的羊肠小道。交通条件差,运输工具很落后,陆路运输只有靠肩挑、背篓、马驮。水路以木排、竹筏、木船运输。
民国22年(1933年),新桂系主政广西时期,开始修筑丹池公路。23年,为开采大厂矿区的有色金属, 继而修建车厂支路。27年又出于军事和政治需要,修建车田公路。28年9月,为抗战和抢运大西南军用物资的需要, 兴工修筑黔桂铁路,32年3月通车经过县境至贵州都匀。
民国33年8月,日军侵桂,国民党军事当局为阻止日军长驱直入,遏制其机械化部队的横行,下令将所有的公路和铁路破坏殆尽。34年5月,日军从广西撤退,国军尾随追击,又耗巨资和大量劳力,对公路和铁路进行紧急抢修。1949年,国民党军在溃逃时,又大肆破坏丹池公路多处桥梁,全线不能通车。解放后经过抢修或重建,才恢复交通。
解放后,县内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从1956年起相继修建丹峨干线公路1条,过境42公里;地方支线公路15条,全长269公里;乡村公路28条,272.7公里;各厂、矿、场、处自建专用公路35条,150.4公里;东西环城路2条,4.47公里。加上解放前修建的丹池、车田等公路,至1990年共有公路85条,总长853.57公里,其中油路117.7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1.8公里,100%的乡镇和80.8%的行政村通汽车,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城乡联结的公路网络。
解放后至60年代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运输;70年代初推行短途机械运输。1980年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南丹县运输业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国营运输企业发展到国营、集体、个体一起搞运输,车辆迅猛发展,1985年南丹县拥有大客车34辆, 货车415辆, 其他机动车153辆, 拖拉机531台。客运量133.18万人次;货运量44.75万吨。1990年南丹县拥有大客车75辆,货车839辆,其他车267辆,摩托车746辆,拖拉机708台。 客车营运线路发展到30条 (县内、 县外各15条) , 客运量132.6万人次,周转量4416.24万人公里;货运量80.36万吨,周转量2064.65万吨公里。
南丹位于西南公路210国道和黔桂铁路交叉点上,西南出海大通道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柳州——北海二级公路贯城而过;国家重点工程龙滩电站的前期工程南丹——天峨二级公路也已建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