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大盘山的全文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10月下旬,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诗就是毛主席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它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不是日本人。

〔题考〕 【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上乘照夜白游赏,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上命梨园子弟,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碧鸡漫志】:“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曲声调高下,合为三调,曰:清调、平调、侧调。此谓三调中,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清平乐]曲不类。后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万氏【词律】注此调,亦云:“与[清平调]无涉。”是[清平乐]虽系唐词,顾与[清平调]毫不相干。【图谱】改名[忆萝月],或亦因此。
〔作法〕 本调四十六字。凡两用韵,前半协仄,后半协平。第一句四字,仄句,起韵,第三字可仄。次句五字,与[卜算子]第二句同。第三句七字,仄起仄协,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亦有于第六字作平者,则第五字必须作仄,乃成拗句。如清莲本词“玉帐鸳鸯喷兰麝”即是,顾非初学所宜。第四句六字,第一、三、五字平仄虽可不拘,但第五字作仄,则第三字必须作平,所当注意耳。后半换协平韵。首次二句俱六字,用韵。各句第一、三字平仄可不拘。第三句与前半第四句同。末句与后半第二句同。
春归何处,
○○⊙▲(仄韵)
寂寞无行路。
⊙●○○▲(协仄韵)
若有人知春去处,
⊙●⊙○○⊙▲(协仄韵)
唤取归来同住。
⊙●⊙○⊙▲(协仄韵)

春无踪迹谁知,
⊙○⊙●○△(换平韵)
除非问取黄鹂。
⊙○⊙●○△(协平韵)
百啭无人能解,
⊙●⊙○⊙●(句)
因风飞过蔷薇。
⊙○⊙●○△(协平韵)
【赏析】
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之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之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诗人这时的确是幸福而自豪的。

而且毛泽东式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气犹如“长征是播种机”,这豪气的种子已遍撒祖国亿万人民的心间。它已变成祖国人民表达各自内心英雄豪气的心理定式。他们不仅穿着印有这句诗的T恤衫攀登长城,而且还常常以此句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的决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犹如长征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一样,诗人在此以古“长城”二字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精髓,并以此来形容英雄好汉战胜逆境乃区区小事,哪怕经历万千日日夜夜,也不足道哉。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如此自然俊逸,实属不易。

再说一点个人对“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二句最初的体会。儿时对季节的变化只知冷暖,而不知用字达意,自然更不能以准确的诗意般的语言来形容秋天。

我第一次能够说出秋天之美的文字,恰恰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这头二句。首先是音韵之美吸引了我,接着才感受到画面之美,逐渐还觉得了气味及光影之美,以及“雁”这个字的美;后来又在古诗词中不断读到类似的感受。如秦少游的“目断征鸿南去。”潘岳的《秋兴赋》中的:“雁飘飘而南飞。”以及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心酣高楼。”甚至王实甫《西湘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其中最动我心的是王实甫的句子。但不知怎的,或许是先入为主吧,或许是毛诗在此所写秋景的空阔天空以及所注入的某种神秘悠长的浩然之音,我至今对秋天的感受仍基本是从此出发的。后来读了些西方文学,破了自己的一些汉风之境又当别论,暂此不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5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望断:望尽。
屈指:屈指计算。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赏析】

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从爽朗、舒畅之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之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诗人这时的确是幸福而自豪的。

而且毛泽东式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气犹如“长征是播种机”,这豪气的种子已遍撒祖国亿万人民的心间。它已变成祖国人民表达各自内心英雄豪气的心理定式。他们不仅穿着印有这句诗的T恤衫攀登长城,而且还常常以此句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的决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犹如长征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一样,诗人在此以古“长城”二字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精髓,并以此来形容英雄好汉战胜逆境乃区区小事,哪怕经历万千日日夜夜,也不足道哉。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如此自然俊逸,实属不易。

再说一点个人对“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二句最初的体会。儿时对季节的变化只知冷暖,而不知用字达意,自然更不能以准确的诗意般的语言来形容秋天。

我第一次能够说出秋天之美的文字,恰恰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这头二句。首先是音韵之美吸引了我,接着才感受到画面之美,逐渐还觉得了气味及光影之美,以及“雁”这个字的美;后来又在古诗词中不断读到类似的感受。如秦少游的“目断征鸿南去。”潘岳的《秋兴赋》中的:“雁飘飘而南飞。”以及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心酣高楼。”甚至王实甫《西湘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其中最动我心的是王实甫的句子。但不知怎的,或许是先入为主吧,或许是毛诗在此所写秋景的空阔天空以及所注入的某种神秘悠长的浩然之音,我至今对秋天的感受仍基本是从此出发的。后来读了些西方文学,破了自己的一些汉风之境又当别论,暂此不赘。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