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什么时候??

商鞅变法是什么时候??成功没??

在公元前356年、350年先后两次实施商鞅变法。最后变法是成功的。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0

在公元前356年、350年先后两次实施商鞅变法。最后变法还是很成功的。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变法成功的决定因素:

1、千古明主秦孝公的全力支持;

2、 根据具体国情,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治国理念和方略;

3、“极心无二虑,极公不顾私”的个人魅力和权力掌控能力。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1、首次提出并践行依法制国的理念;

2、根据当时的国情,首次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法制体系;

3、 首次提出的国人平等、奖励法、郡县制,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等制度和措施,对中国后续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0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但商鞅是现代中国落后的罪人,而且整个封建制度都是使中国落后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的原因。商鞅变法对历代统治者思想的保守都是一个致命的缚束,有其落后性和破坏性。可是,如果把商鞅变法放在商鞅本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来看,我们就能从中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是何等的重大和深远。绵延了近两千年的奴隶制度到了春秋晚期,已经完全暴露了其严重落后和阻碍社会发展的腐朽本质。通过变法完成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只是商鞅顺应该了时代潮流,在他手中完成了变法而已。
至于商鞅用比较严厉的手段来完成变法,后世人对此颇有异辞,一般都是褒少贬多。当然是因为商鞅的政策和儒家学说基本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之下,所以在以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倍受儒家学者的严厉批评,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否认商鞅本人的性格之中有着极端固执的思想,这一点和王安石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商鞅用法家的学术观点来进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必然会用一些比较强硬的措施。他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要用一些不符合当时礼教的做法来进行改革,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突破旧的思想,大胆对阻碍当时社会发展的一切不良因素进行强硬的变革。他的这些观点放在现在都会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极端和激进的,何况在两千多年的以周礼为思想统治基础的那个年代。可以从秦国进行变法一跃成为强国看出,商鞅变法不但对秦国的强大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当时其他诸候国的社会发展也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商鞅之后,就有魏国的李悝变法和吴起改革,及后来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改革之后,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至于商鞅的变法对于学术上的破坏作用,这点很有道理。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尽快结束战争,使中国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大目标,商鞅的变法对于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的。诚如兄所言,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的开放的学术氛围在秦朝建立的时候已经被压抑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可这是秦始皇为了统治的需要,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况且,这也不能做为商鞅的罪状。
重农轻商也是商鞅被后世人所指责的重要原因,但当时的现实是,由于连年战争,农业发展遭受了到极严重的破坏,使国家贫弱,人民穷困。摆在统治者面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发展本国的经济,而且最重要是的统治者如何尽快战胜其他国家而统一。而且,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发展经济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如果实行轻农重商或农商并重的政策,这对弱小的秦国来说,结果无疑是毁灭性的。在经济上,最强大的是齐国,就是赵魏楚等国也要比秦国强大许多。如果开放商业流通,会使秦国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这些国家。使得贫穷的秦国更加贫穷,根本无法在诸候中立足,更谈不上统一大业了。在现在经济交往中,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强大的财力来不平等的和经济不发达家国进行贸易,结果吃亏的也只能是经济上不发达的国家。所以,我们不能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对中国经济落后所应负的责任完全推给商鞅,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觉得商鞅变法从总体上来说,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是有巨大贡献的
第3个回答  2013-11-20
没有
因为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要使秦国强大起来,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商鞅(yang)原来是卫国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来到秦国。商鞅和秦孝公谈论国家大事,一连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非常赞同商鞅的主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信他,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很高的木头,并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金。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开玩笑。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们在木头旁边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商鞅真的赏给那人五十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商鞅说道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商鞅变法公进行了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生产粮食布帛(bo)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yaoyi)。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jue)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③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的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商鞅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小资料:商鞅之死

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01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