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77位作者的籍贯

如题所述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邱为:(?—?),字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里苦读。至天宝初始登进士,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尝相唱和。官至太子右庶子,致仕归,时年八十馀,继母健在,给俸禄之半,以孝称。年九十六,以寿终。诗擅五言,善摹湖山景色。
綦毋潜:(692—约749),字孝通(一作季通),荆南(今湖北荆沙)人。开元中登进士第,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终著作郎。后见兵乱,乃挂冠归隐江东别业。其诗多写山林幽寂之境与方外隐逸之情。
常建:(?—?),字号籍贯均不详。或说长安人,不确。开元中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后隐居鄂渚,陶醉于山水之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以及边塞题材,风格接近王孟诗派。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
元结:(719—772),字次山,鲁县(今河南鲁山)人。鲜卑族后代。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天宝中进士及第。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宏辞,授集贤院正字。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游太学
李颀:(690?—751?),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今属河北),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
唐玄宗:(685—762),睿宗李旦之子,名隆基。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迁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入朝平韦后之乱,拥立睿宗,为皇太子,继皇帝位。初任贤授能、革除弊政,发展经济,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号称“开元之治”。晚年任用权奸,沉溺声色,致有安史之乱,播迁入蜀,为肃宗所代,被尊太上皇。虽为国君,却多才多艺,善音乐,亦喜爱诗歌,所作诗多五言古体,富于文采。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迁居洛州巩县(今属河南)。
沈期:(656?—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又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钱起:(715?—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
韩:(?—785?),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刘虚:(?—?),字全乙,新吴(今江西奉新)人,一说江东人,或说崧山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张籍:(约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今安徽和县)。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
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马戴:(?—?),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人。家贫,工诗。会昌四年,与项斯、赵嘏同榜举进士。大中初赴太原幕府掌书记,以正言被斥,贬为龙阳尉。咸通末佐大同军幕,官终太学博士。诗擅长五律,流动壮阔,然终是晚唐风貌。
张乔:(?—?),池州(今安徽贵池)人。咸通十二年进士。黄巢起义,与伍乔同隐九华山。僖宗广明中尚在世,不知所终。苦力为诗,乃至十年不窥园,时与许棠、喻坦之、张、郑谷诸人,皆以诗名,号称“芳林十哲”。其诗善于状物写景,却带萧飒之象。
崔涂:(?—?),字礼山,江南(约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光启四年进士及第。约昭宗天复初尚在世。家在江南,壮游巴蜀,中客湘鄂,老上秦陇。诗多纪游之作,工写景述怀,尽是羁愁别恨,音调低沉。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家境贫寒,早年隐居九华山读书,因号九华山人。昭宗大顺二年进士及第,宁国节度使辟为从事。受命密使大梁联络朱温,表荐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天佑初病逝。其诗多写久经战乱农村凋弊景象,反映人民苦难生活。以律体形式写乐府题材是其主要特色。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青少年曾寓居下、县,东出潼关,客虢州。僖宗乾符末入京应举落第,广明初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逃往洛阳。后至镇海节度使幕为幕僚。北上投凤翔僖宗行在,道阻未果,因南游金陵,客居婺州。昭宗乾宁初入长安应试,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曾奉使入蜀,回朝后任左、右补阙。天复初复入蜀为西川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及王建称帝,为前蜀宰相。其诗多写世乱年荒之景,吊古伤时之情,音调响亮而意绪低沉,融注入对唐室衰微的感慨。
僧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初出家,奉佛于湖州杼山妙喜寺。自称为谢灵运十世孙。其诗多写山水游赏与佛事活动,境界清淡轻松,声律和谐流动,以五言诗为擅长。善谈诗艺,有论诗专著《诗式》传世。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祖咏]12 48祖咏:(?—?),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进士及第。曾授官,遭谪迁,仕途失意,贫病交加。晚年移家于汝间,以渔樵自终。为王维、卢象诗友,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风调高昂。
崔曙:(?—?),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少孤贫,不应荐辟,读书于少室山中。开元二十六年进士及第,试《明堂火珠》诗,有“夜来双月合,曙后一星孤”句,由是得名。诗多凄苦之词,衰飒之景。
皇甫冉:(714—767),字茂政,安定(今甘肃平凉)人,占籍丹阳(今江苏镇江)。十岁能文,颇有清才。天宝末进士及第,授无锡尉。安史乱起,避难阳羡山中。大历初河南节度使辟掌书记,后入为左金吾卫兵曹参军,迁右补阙,奉使江表,卒于家。诗多送行酬赠之作,时带离乱凄苦之调,然天机独得,远出情外。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宪宗元和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穆宗长庆初任膳部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文宗和大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
薛逢:(?—?),字陶臣,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会昌初进士及第,授万年尉,又佐河中戎幕。崔铉入相,引直弘文馆,历侍御史、尚书郎。以谋略自高,持论鲠切,出为巴、蓬、绵三州刺史,以太常少卿召还,官给事中,终秘书监。诗多七律,吊古伤时,写景抒情,皆呈晚唐衰飒气象。
秦韬玉:(?—?),字仲明(一作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乾符间入宦官田令孜神策军幕。广明初,随僖宗入蜀。中和二年特赐进士及第,为神策军判官,任工部侍郎。其诗叙事抒情,深刻切直,或写权贵误国,或抒矛盾心理。反映出身为幕僚而不满于幕僚的苦闷。
裴迪:(716—?),关中(今陕西)人。天宝后官蜀州刺史,曾为尚书省郎。早年与王维、崔兴宗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在蜀与杜甫、李颀有过交游。今存诗多写山水景色,境界幽寂,与王维山水诗近似。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谤,辞官归乡,家居十五年。后为文安尉,卒于任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诗,乐工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有旗亭画壁故事。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
李端:(?—784?),字正己,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与道士交游。大历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因事贬为杭州司马。辞官隐居衡山,自号“衡山幽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应酬之作,虽善于取喻,却少含蓄,情调亦较低沉,见出盛唐向中唐转变的诗风。
王建:(约766—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进士。曾寓居魏州乡间。贞元中辞家从军,北至幽州,南抵荆州。元和中任昭应县丞。后历任太府寺丞、秘书郎,迁侍御史,出为陕州司马,转光州刺史。与张籍“年状皆齐”,又是诗友,时称“张王”,皆为新乐府运动先导,能继承古乐府哀时托兴精神,即事名篇,自立新题,体现为时为事而作的宗旨。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天水)人。德宗朝征为太常博士,转左补阙,后为起居舍人兼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宪宗朝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四岁能诗,十五为文,名声大振,老不废书。诗多应制酬赠之作,然文雅蕴 藉,自然风流。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举进士不第。元和间以乐府宫词著称。然南北奔走三十年,投诗求荐,终未获官。至文宗朝始由天平军节度使荐入京,复被压制。会昌五年投奔池州刺史杜牧,受厚遇,而年已迟暮。后隐居于曲阿。其诗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犹存风骨;其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亦有所感而发者也。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试不第。被讥为科场“十恶”。文宗开成二年被谤,责为遂州长江主簿。后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曾以诗投韩愈,与孟郊、张籍等诗友唱酬,诗名大振。其为诗多描摹风物,抒写闲情,诗境平淡,而造语费力。是苦吟派诗人。
李频:(?—?),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授秘书郎,为南陵主簿,迁武功令。拜侍御史,累迁都官员外郎,表丐建州刺史,卒于官。能以礼法治下,父老敬之,为立庙于梨山。少以诗著称,慕姚合诗名,千里往访,备受称赏,并妻之以女。与钱起、顾况并为诗坛“一时巨擘”。其诗五律居多,旨尚骚雅,而雕琢过力。
金昌绪:(?—?),馀杭(今浙江杭州)人。生平未详。《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一首。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元年进士,举超拔群类科,授国子监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年间,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工部侍郎、秘书监员外,官终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载请为道士,乞归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为“吴中四士”之一,晚年纵诞,自号“四明狂客”。诗以绝句为佳,不尚藻饰,无意求工,而时有巧思与新意。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又任左卫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以书法著名,常醉后狂书,时号“张颠”。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其绝句构思婉曲,写景幽深。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初进士,玄宗开元八年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科,授昌乐尉,擢通事舍人,迁驾部员外郎。出为汝州长史,贬仙州别驾,再贬道州司马。卒于任所。少豪放不羁,喜游乐饮酒,能歌能舞。以诗知名,为晚辈如杜甫所推重。其诗以绝句擅长,爽朗流丽。
张继:(?—约779),字懿孙,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至德间为监察御史。大历中在武昌任职,后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在洪州分掌财赋,任租庸使、转运使判官,卒于任所。其诗关切时事,爽利激越,事理双切,寄兴遥深。
刘方平:(?—?),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不乐仕进,国公李勉延致斋中,甚敬爱之,欲荐之于朝,终不肯出,还归旧隐颍阳大谷。工词赋,与皇甫冉、李颀等时相赠答。诗以五七绝见长,语浅而意深。
柳中庸:(?—?),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柳宗元之族。官洪州户曹。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今存其诗十三首,以写边塞征怨诗著称,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顾况:(726?—806?),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至德二载进士,贞元中任校书郎,转著作郎,以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士参军。晚年隐居于润州延陵茅山,自署“华阳山人”。能诗能画,善画山水,诗则平易流畅,多反映时弊。语言不避俚俗,时杂口语,实开新乐府之先河。
朱庆馀:(?—?),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穆宗长庆中,以张籍赞赏得名。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及第。诗多五律,以刻画景物见长。七言律绝亦含蓄有味。
郑畋:(约823—约885 ),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会昌登进士第,初为宣武推官,以书判拔萃,授渭南尉,入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僖宗时以兵部侍郎进同平章事,因事罢为太子宾客。黄巢起义,时为凤翔节度使,先诸军破义军,后召行在,拜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及僖宗复国,授太子太保,罢政事。今存诗十六首,多七言绝句,音调流利,而意气不扬。
韩:(842—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昭宗龙纪初进士及第,入河中节度使幕,召拜左拾遗,累迁左谏议大夫。以平宫庭政变有功,升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随驾至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天复三年得罪朱温,迭贬濮州司马、荣懿尉、邓州司马。弃官南下,入闽依王审知,定居南安。十岁能诗,雏凤清声,为李商隐所赞赏。诗或写宫庭生活,或写山水景色,类皆带有盛衰之感。所传《香奁集》多写闺情,绮丽侧艳,有宫体遗风。
陈陶:(约812—885?),字嵩伯,岭南(今两广一带)人,或作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举进士不第,恣游名山,自称“三教布衣”。宣宗大中年间,曾游学长安,后避乱隐居洪州西山,求仙学道,不知所终。诗多行旅纪游之作,写景状物之中,时杂仙心;唯写边塞之诗,风骨犹存,而意气消沉。
张泌:(?—?),名一作“”,字子澄,淮南(今江苏扬州)人。仕南唐为句容尉,后主召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进中书舍人,改内史舍人。随后主降宋,入史馆,为郎中。善为诗,多写旅思离情,凄苦冷寂,诗境近似词境,读来别是一种滋味。
杜秋娘:(?—?),即杜秋,金陵(今江苏南京)女子。善歌《金缕衣》曲。初为镇海节度使李之妾,及叛唐被杀,没籍入宫,为宪宗所宠。穆宗立,为皇子漳王保姆。皇子被废,遣归金陵。杜牧过金陵,感其老且穷,为作《杜秋娘诗》。
西鄙人:西部边疆的人民,此指《哥舒歌》作者与歌者。
无名氏:指不知其姓名字号的作者。但凡诗之作者无可考的,均归之于“无名
只能帮你到这了,一个个搞很累,采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