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作文(小学)高悬赏,必须原创,写作要诀,精炼,但是不能太少。

如题所述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
二、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这就是环绕中心,选择材料。
三、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次序。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不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

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作文来不及做、作文中间卡住、作文无法煞尾的情况,并为此而大大地降低了应考作文的得分率。但如果能采取一些应急的处理办法,则又往往能出奇制胜而挽回败局,相对提高应考作文的成绩。
一、移花接木法。就是将原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达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论据上,诸如此类,稍加变通和更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合。这不但可以节省写作时间,更可以提高作文质量,不仅写作时间不足时应该运用,而且写作时间有余时同样可以运用。
二、直接代入法。考试时,由于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前半部分的基础题中,而导致后半部分写作题时间仓促,客观上已不允许再进行仔细的构思。与其紧扣考试作文的命题及要求写一半,还不如稍偏离命题及要求完成一篇。因为阅卷者很讲究作文的完整性,所以在这种节骨眼上,不妨将平日自己印象较深而又在内容与写法上较为近似的文章改头换面直接代进去。
三、将错就错法。在应考作文时,有时由于审题不慎,写对一半才发现文章偏题或者离题,但若重新构思则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更弦改辙写上半篇几段,倒不如将错就错完成通篇全章。当然要尽可能牵强附会、力挽残局,在扣题点题、分析总结上下功夫,在议论抒情、结论收尾上下文章,这样说不定会使文章宕开一笔、绝处逢生。
四、编拟提纲法。考试中,有时由于忙于攻基础、做小作文,以致留给大作文的时间所剩无几,无论如何快速,也为时不够,与其只写一个开头或者干脆空着,总还不如列个提纲来得划算。当然提纲尽可能详细具体,至少能让阅卷者看出文章的结构、主题及大致的内容,如有可能再补写开头与结尾,让阅卷者略睹文采。
五、留空凑扑法。考试作文时,因为事先不曾列提纲,写了一半写不下去的情况也是较为多见的。多数考生往往会冥思苦想、咬笔待续,越想越觉得时间紧迫,越想越觉得衔接不上。这时不如留出一段空白,先将自己构思中考虑过的内容写下去待思路畅通了,内容回忆起来了,或者全文完成了再来进行弥补拼凑,那也是为文的上策。
六、回扣标题法。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作文中的扣题是极为重要的,更何况在考试作文无法煞尾的情况下,尤为需要。如某市有一年中考的标题是《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在记述了某件事情之后,一旦想不出更好的结尾方式,就不妨以“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多么不寻常的考试啊”来作结。有了这样一句扣题的结尾,作文分数就有可能明显上升。
七、照应开头法。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比较讲究首尾的照应,如果在应考作文一时寻找不出更好的结尾,就可以采用照应开头的方式来写。
八、画龙点睛法。在记叙文的写作中,适当的议论往往能点明题旨、深化主题,而当应考作文最后来不及结尾时更要进行相关的议论来总结点题。这既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也是为文应急的措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6
1.调动习作愿望和激情,激发习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学生在学习上情感与态度的认识。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种感受,一个人爱好做某件事,乐于做一件事,不管事情有多艰难,他都不会感到累,而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使自己获得成功。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能够让学生愿意写作文,爱上写作文,就不愁他们写不好作文。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无论是进行练笔还是习作完毕后,我都会迅速把全班的作品,通览一遍,选出好的篇章或片段,常常采用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朗读给同学听的方式,还激情洋溢地赞赏他作文的优点,让学生获得令人愉悦的的成就感。并让学生对同学的习作进行点评,让他们体会到同学习作的妙处,感到我也可以这样写,产生我也要写好文章的欲望。而且我每次都让不同的学生展示优点或闪光点,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习作中有愉悦的、成功的心理体验。采取这种方法后,发现我们班的学生现在都很乐意写作文、改作文。其实这就是落实课标中所说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每单元教学前,我都养成了先让学生读单元导语的习惯。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我要学什么,又该怎么学,提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因为课文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如:一和八单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在叙事时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和五单元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方法,在习作时,就能恰当的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3.在课文教学、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有目的地进行练笔。  
本册课后出现了三次小练笔,这些练笔都是针对本学期习作训练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安排的。通过阅读各单元的课文,我觉得虽然都是训练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表达方法,但是每次侧重都不一样。  
练笔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侧重引导学生能表达独特的感受。  
练笔二,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穷人》,侧重指导学生做到想象丰富、合理。这就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脱离故事发生的年代、社会、环境等背景,还有把握文中桑娜和渔夫人物性格,来讲述故事的发展。  
练笔三,展开联想和想象,侧重训练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感受,选择嘎唆告别村庄的场面,伫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中的一个感人场景写下来。  
每次练笔要指导学生按要求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练习才能收到实效。  
除了书中编排的小练笔,我还根据课文设计了几处练笔。《山中访友》第四段,创设来到海边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仿写句子;《中华少年》第一小节,展开联想抓住祖国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仿写诗句……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要想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老师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关心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训练。  
比如: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制作陶艺,布置学生准确运用动词描述做鞋子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练习动作描写的好机会。学校秋季运动会,让学生描述运动会竞争激烈的场面,表现运动员那种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精神,就可以训练学生场面描写和通过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4.习作指导。  
(1)读题、审题、拟题  
习作要求与提示告诉我们写什么,以及怎么写。读要求,老师要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确定自己该写什么的问题,做到不跑题;读提示,要引导学生想想怎么写,做到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准确表达。  
“题好文一半”,题目好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明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立意新颖。命题是对自己将要写的文章进行立意和选材方面的思索、辨析、筛选和凝聚的过程。为此在三单元作文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拟题的主要的方法:一是以习作中的人物或事情为题;二是以能表现你习作中心的词语或短语为题;三是文中的能表明中心的一句话;四是命题时在习作中的人物或事情旁加上能表现人物、事情特点的词语。并带着学生具体感受、用心揣摩作者是怎样给文章命题的,如:《詹天佑》《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用心灵去倾听》《索溪峪的’野”》。(2)构思、选材、表达  
我们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一些学生东拉西扯,看不懂写了什么。这是学生思路混乱,条理不清造成的。我们要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学生构思,帮他们理清表达的顺序,要求写作文要一段一个意思。平时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也是一段一个意思,明白这样写才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如何选材,首先要使学生懂得:选材要为中心服务。写作前训练学生围绕中心选择习作素材,让学生简单地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然后和同学一起想想、评评所选的素材,是否能表明中心。学生就能比较好地取舍习作材料。  
习作指导时进行口头表达,能使学生头脑里的内容清晰化、条理化。发现作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流利地表达,有内容地表达,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从而引发共鸣,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时,我手写我心也就水到渠成。  
5.习作讲评与修改。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就我对作文教学的理解,我更偏好在作文讲评与修改这一环节下功夫。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习作指导过多,造成学生立意一致、选材雷同的局面。讲评之前,老师一定要围绕习作目标全面分析本次习作,大部分学生作文优点是什么,存在什么共性的问题,有优点全体表扬,有问题要指出;优秀习作能在哪个方面给全班同学提供帮助;或哪些学生本次习作有进步,要给予展示、表扬。这些情况了然于心,我们讲评才能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6.给学生充足的习作和修改时间。  
六年级教学任务重,相当一部分老师基本上是习作指导或讲评后,让学生回家写。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觉得这样可以节约一两节课的时间,虽然收上来的作文大部分尚能过关,但一到考试就觉得学生习作能力不强。我想可能是有导没有及时练的缘故;也可能是学生觉得反正回家写,听不听没关系的缘故。所以这学期,我都是让学生当堂写,当堂改。这样做后,我体会到:当学生心有所动,有写作欲望,感到不吐不快的时候,抓住时机,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表达。他们的文思就会如同欢快的泉水流淌出来,写出来的作文,就不愁文不从字不顺,情不真意不切了。因为占据在他们心中的人物是鲜活的,笔下的人物也就个性鲜明、传神;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情景是清晰的,笔下的情景也就形象,生动。
第2个回答  2012-05-18
一 要积累作文材料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三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
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
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
4 “认真修改”的习惯。
5 “不说假话”的习惯。
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
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
第3个回答  2012-05-16
小学作文,最基础的是三段式,抓好开头,结尾,充实中间部分,就行了。
如果追求高端点,可以写成四段式,开头,结尾,中间分两段,带有点转折或升华,这样更新颖。
语句通顺,无错词错字,之后再追求词藻华丽,语句结构复杂。打好基础一步一步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