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和感冒有什么区别?

两种是同一种症状吗? 应该吃什么药物?

1、感冒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的病毒性的和外感风寒,进而形成炎症引起发烧。而发烧不一定是感冒,任何的炎症都有可以引起发烧。

2、发烧本身不是病,它代表着身体对抗外来病原体侵袭所出现的正常反应,因此,一定要找出发烧的根本原因才行。

3、感冒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感冒其中会有一些症状,比如头痛,发烧,流鼻涕,鼻塞,咳嗽等,发烧只是一个小的症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感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07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1、发烧本身不是病,它代表着身体对抗外来病原体侵袭所出现的正常反应,因此,一定要找出发烧的根本原因才行;

2、感冒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感冒其中会有一些症状,比如头痛,发烧,流鼻涕,鼻塞,咳嗽等,发烧只是一个小的症状;

3、所谓感冒是指普通型感冒,祖国医学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

扩展资料:

感冒发烧是指感冒常常能引起的发热症状,感冒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等。当气候剧变时,由于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从而引起一系列发热症状。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感冒发烧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烧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烧药,只需密切注意体温变化,当温超过38.5度时,就要及时吃退烧药了。

参考资料感冒发烧-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18-09-12

1.感冒和发烧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

2.发烧则就是一般认为当口腔温度高于37.5 ℃,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即为发烧。

扩展资料:

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1)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

(2)有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

(3)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x109/L。

(4)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正常值<1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应用激素后NBT可呈假阴性。

(5)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1)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

(2)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感冒百度百科 发烧

第3个回答  2019-10-01

以前一直以为感冒就会引起发烧,但是后来才知道感冒和发烧原来不是两种东西,因为医学上发烧是感冒的症状之一。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型疾病,发生在人体作用很快,自带传染性,一般呈群体发生。所以为什么感冒也叫做流行性感冒,而且大多数感冒都能引发一定的社会骚动,可见感冒影响效力也是很强的。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型疾病,发生在人体作用很快,自带传染性,一般呈群体发生。所以为什么感冒也叫做流行性感冒,而且大多数感冒都能引发一定的社会骚动,可见感冒影响效力也是很强的。

而发烧却不是一种疾病(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发烧是感冒其中一个类别,是一种人体的自我调节。由于发烧引起的体感高温,导致我们的体温升高或超过正常值。这时候我们的系统就会用一种散热的方式来调节我们体内的温度,所以发烧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感到身体很烫就是这种原因。

而两者的不同也是很好区分。

发烧又称发热,是一种症状。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容易判别,如果我们发烧,不一定就是感冒。一般我们的体感温度超过38.5℃,就代表我们发烧了,这种状态也很容易让人辨判别出来。

感冒的话,一般会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的情况,不过这些症状也不排除是鼻炎所致。感冒伴随着发烧,多为病毒性和外感风寒形成炎症而引起发烧,此外,病毒感染也会引起发烧症状。

两者的相同点就是体感难受(如乏力,头疼等)、体温升高。但一般都能自愈。

通过以上几点,你可以区分到感冒和发烧的区别了吗?如有补充,也可在下方留言。

第4个回答  2019-08-10

发热与发烧没有区别。

发烧(疾病)一般指发热,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发烧时体温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所以发烧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

扩展资料:

若孩子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则可认为属于发热范畴。发热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进入机体,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

2、产生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3、EP 直接或通过中枢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细胞,体温调定点上升。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在一个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发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