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产成论说明厂商如何让组织生产。

要考试了,求解答……

1)如果考察的是单一可变要素的情况,其合理投入量应选择在第二阶段,即在该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因为,在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若继续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要素的投入停留在这一阶段;在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若减少该要素的投入量,总产量会相应增加,因而理性的厂商也不会把要素投入增加到这一阶段.至于在第二阶段中的哪一点为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点,取决与投入的该单位要素所能带来的收益与其花费的成本的比较.该单位要素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为其付出的边际成本(该要素的价格)时,则它的最佳投入数量就达到了.否则,就需要增加或减少该要素的数量.
(2)如果考察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成本),其投入比例取决于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各要素的价格.当边际技术替代率=Pl/Pk时,所确定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即为最优组合.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上,则是两者相切之点所对应的两种要素的数量.当要素价格或成本变动时,等产量和等成本线会有无数个切点,这些切点的轨迹构成生产的扩张线.至于理性的厂商应选择生产扩张线上的哪一点,则取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规模报酬情况.
(3)当两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时,生产规模的确定要视收益情况而定.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继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增加;如果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则生产规模应缩小,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将减少,直到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关于规模与收益之间的具体关系,则涉及到产品价格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视不同的市场形态而不同.但厂商选择适度规模时,其基本原则MR=MC不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8
理性厂商组织生产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其实都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其区别是,生产者的效用就是其利润,而消费者却因人而异,有不同的偏好,从而有不同的效用函数。
所以理性生产者万变不离其宗:赚钱。
而理性消费者则主观更为强烈,喜欢什么买什么,当然你可以喜欢青菜,但人家可能更喜欢萝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12
1、组织市场调查预测市场下一步需要什么。
2、设计迎合市场的产品。
3、分析这些产品工艺路线。
4、按照即定的工艺路线和自己的能力选择最佳的设备和技术工人,目的,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效益。
5、组织最佳的销售渠道。
6、加快资金的有效回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