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全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作品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作品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
/ 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时代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这样丰富的内容,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这也体现了时代对作家的要求是如此严格。

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自杀于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扁鹊见蔡桓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1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译
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属于早期秦人一支。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   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ó 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   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 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特意   28.居——过了。   小结: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译文:
一天,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好一会儿说道:“您有病在皮下,要是不治,恐怕会加重。”桓公回答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后,桓公说:“医生总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肤,要是不治,就会更加厉害了。”桓公听后不理睬他。扁鹊退出,桓公又是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要是不治,就更加严重了。”桓公仍不理睬他。扁鹊退出,桓公又是极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公转身就跑。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下,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肌肤之间,用针刺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19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译
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属于早期秦人一支。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   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关于扁鹊:有一次扁鹊行医到虢(读音:guó 国)国,虢国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鹊问明了其病情后,断定太子未死,先用针刺疗法,一会儿太子醒来,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给太子配汤药喝,仅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蔡桓(huán)公:实指齐桓公田午(前400年—前357年,44岁),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因与“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姓齐国的齐桓公小白相同,故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因为当时蔡国已亡,而齐国都上蔡,故说蔡桓公。(齐国都城是临淄,田氏代齐之后也不曾迁都,何来“齐国都上蔡”一说,难道此上蔡非彼上蔡?)。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   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 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现语文教科书读(yùn)】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特意   28.居——过了。   小结: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信、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译文:
一天,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好一会儿说道:“您有病在皮下,要是不治,恐怕会加重。”桓公回答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后,桓公说:“医生总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肤,要是不治,就会更加厉害了。”桓公听后不理睬他。扁鹊退出,桓公又是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肠胃,要是不治,就更加严重了。”桓公仍不理睬他。扁鹊退出,桓公又是极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公转身就跑。桓公很奇怪,故此特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皮下,用药热敷治疗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肌肤之间,用针刺就可以医治好的;病在肠胃中,用清火汤剂就可以医治好的;要是病在骨髓,那就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的了,我就没有办法治疗了。现在桓公的病已发展到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第3个回答  2012-06-25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
  扁鹊进见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有点小病在皮肤的纹理间,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他们的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说:“您的病已到了皮肤和肌肉里了,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说:“在皮肤纹理间的病,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在肌肤里的病,用针刺治病,就可以达到;在肠胃里的病,用火齐汤可以达到;在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药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于是就死了。
第4个回答  2011-03-02
原文——选自《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à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suǐ),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注译:
1.扁鹊(biǎn què):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鄚(mò)地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皮肤的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谦称自己。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
7.好(hào)——喜欢。
8.居十日——呆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旋转,掉转。走——跑,逃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用热水敷烫皮肤。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指用针刺治病。
14.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掌管生死的神。属,管,掌握。
16.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不再询问(他的病情)了。无请,不再请求,意思是不再说话。
18.索——寻找。
19.遂——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
24.将——要
25.疾和病——在此,“疾"是指小病,而"病"是大病,所以在此“疾”“病”不相同
26.功——本领。
27.肌肤——肌肉和皮肤。
28.使——让
29.故——特意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在您的皮肤间有点小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总是这样)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下去。”桓侯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深入下去。”桓侯又不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能够治疗;(病)在肌肉里,用针灸能够治疗;(病)在肠胃里,用汤药能够治疗;(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的事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他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去了。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治,喜欢治。不病:没病(的人)。以为功:把(它)当成功劳。
全句的意思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远远看见。还:通“旋”,回转、掉转。走:跑。
全句意思是:扁鹊远远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今:现在。是以:因此。请:请求。
全句意思是:现在(您的病)在骨髓里,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您治病了。
④讳疾忌医——讳:隐瞒。疾:病。忌:惧,害怕。医:医治。本意是隐瞒病情,害怕医治。比喻隐瞒缺点和错误,拒绝批评和帮助。
希望被您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