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即事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颔联,颈联分别写什么天气。

如题所述

山行即事诗的首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浮云没有思想,也没有嘴巴,所以不可能“议”阴晴。颔联,颈联分别写阴和晴的天气,颔联的阴,还带有毛毛细雨,从衣服弄湿可以看出来,颈联的晴估计是第二日早晨的晴天,从“鹊声喧”突出诗人喜悦的心情,这里有喜鹊报喜意味。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王质仰慕苏轼,曾于其文中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俊爽流畅,与苏轼诗风格相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30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作者用“浮云在空碧”描述,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来往议阴晴”,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

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萍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雀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的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04
山行即事首联用拟人修辞手法,临时赋予了云“议论着阴天好还是晴天好的问题”这种人类的行为,所以是拟人,达到了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颔联写“阴”.写了“荷雨”和萍风”.写“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萍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山行即事》译文:浮云在天空来来往往,议论着阴天好还是晴天好的问题.一路荷花伴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浮萍上清凉轻柔的风,吹动我的衣袖轻摆.雨过天晴,喜鹊欢快的叫了起来,波平如镜,有鸥鸟在尽情嬉戏.青山秀色一句话也不说,但即使你大醉三天,它也能把你唤醒.
第3个回答  2017-09-09
诗的首联所用是拟人法。颔联是写阴雨天,颈联是写晴天。
《山行即事》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这首五律诗,首联写天气,一个“浮”字赋予空着白云以动态感,也暗示天气变化无常的自然规律。是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赋予云以人的性格特征,使浮云具有了人的意识,而且更好地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颔联“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是承上而写天气的“阴”。 “荷雨”是化用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中的诗意。一是为突出沿途有荷塘,塘中有翠绿的荷叶,朵朵洁白的荷花随风摇摆,另方面也说明了雨不是很猛,也就是烟雨蒙蒙之感。“苹风吹袖清”就是说“洒衣湿”反而凉爽些。“苹”即大的浮萍。“苹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可见,即使雨不大风不大,但雨已湿衣,又加上风吹衣,诗人也觉“清凉”。
颈联“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是承接首联的“晴”而来,也可以说是由第二联描写“阴”转到描写“晴”。“鹊声喧日出”,“喧”即鸣叫。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意思是说,太阳出来了,雨过天晴,喜鹊就高兴地叫起来了。“鸥性狎波平”从动作的角度来写,写波平如镜的水面,出现几支鸥鸟,在尽情嬉戏的情景。这里的“波平”是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是晴天的表现。“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诗人通过“鸥”喜欢玩乐来突出雨过天晴的景象。
尾联“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由“阴”和“晴”转到写山色。“酲”即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山色不言语”是说这里的山经过山雨洗过后,在阳光的照耀下,表现出明净秀丽色彩,给人以人赏心悦目之感。客观说,山“不言语”已经言语了。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句写道“唤醒三日酲。”首先,说明了山“色不言语”而言语了;其次,也表现出山色言语的结果。其中一个“酲”字,把山给拟人化,增添了诗歌的情韵美。而这里,并不是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通过“三日”这一夸张说法,来表现人已“酲”也会很快有神清气爽之感,同时,在感受之中更突出了山色之美。
总之,以“山行”为题,而未见“行”字,但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无一不在山行之中。
第4个回答  2015-09-30
把这首诗发给我。我也许可以帮你分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