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道文化的手抄报内容。

如题所述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并顺从。
  与孝文化有关的传说
  董永的故事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追问

换个内容

追答

【简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本质】:
谈到孝的社会学意义和本质,有些人总认为先哲们(孔子、曾子、弟子规的作者)说了“孝”是什么的!于是其社会学意义就等同于是什么,其实,“孝”对汉人的社会学意义不是以先人说为标准的,而是看“孝”文化对千万、亿万百姓价值观的影响而决定其社会意义的。即使没有任何一个大思想家大哲人说过“孝”要生儿子,只要这种文化引领百姓形成了此种价值观,其就有此种社会学意义。
也不能如此武断。《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父母有过错要指出,但是要照顾父母心情,和颜悦色地指。同样可以用于老师。古人并不是不能“爱老师更爱真理”,而是要注意方式。另外反驳上面一段话,古人为何不能反对老师?请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由此看来,孔子也是提倡“爱老师更爱真理”的。
【名句】:
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孝经》
孝,文之本也。——《国语·周语》
孝,礼之始也。——《左传·文公二年》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大司乐》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诗·鲁颂·泮水》
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旧唐书》
晨昏奉盥,承尊孝以无违。——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追问

我要故事、名人名言等

关于孝道的

追答

【故事】:

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二十四孝经典故事配图(20张)
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百里负米
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 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追问

不要二十四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6
题目:
难报三春晖
第一框:爱洒心间: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肖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第二框: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上扬辅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便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第三框:古代孝子:(这个可以上网搜)
第四框:关于孝敬的名言:(这个可以上网搜)
图画可以花一些给父母洗脚之类的画
第2个回答  2018-09-02
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第3个回答  2019-05-19
难报三春晖
第一框:爱洒心间:
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肖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第二框: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上扬辅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便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第三框:古代孝子:(这个可以上网搜)
第四框:关于孝敬的名言:(这个可以上网搜)
图画可以花一些给父母洗脚之类的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