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有一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究竟是花憔悴还是人憔悴?

如题所述

人憔悴,表面写花,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凄凉,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全文内容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白话翻译

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声慢·寻寻觅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7
既写花憔悴,更写人憔悴,这便是双关的妙处。很多时候,词人写景,不是单纯的为了写景,而是此景不是外部景色,而是和自己内心体验息息相关的景色。第一段已经定了基调(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么接下来总要找一些应景的事物来烘托,总不能说,风和日丽,花团锦簇,绿柳成荫……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第2个回答  2012-05-20
这句诗的本意是“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从字面上看,是指花朵憔悴,凋零不堪,而深入体会这句诗是用了借花喻人的手法,以花的憔悴来象征诗人的心情以及状态,凄清的景色令人不由得心生愁意,因此看见花儿也难免会觉得它憔悴。一句“如今有谁堪摘”与前一句呼应,可谓是花也憔悴人也愁。
第3个回答  2012-05-19
当然是人在憔悴啊,这句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的因战乱颠沛流离,形神憔悴疲惫,看花也觉得花在憔悴……
第4个回答  2012-05-23
写花憔悴,无人堪摘,突出自己忧伤,也像黄花一样憔悴,用花喻人,一语双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