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诗歌~~现代的!要求内容积极向上

诗名、作者、诗歌内容(最好有赏析)字数不限
答案好会追加分

  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  
  出自《食指的诗》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 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郭路生
  诗歌鉴赏
  天边的排浪:象征着时代的暗流。 以作者当时的心境(1968年),可理解为时代的潮流曙光:象征希望。 以当时人们所处的文革环境,内心是比较灰暗的。文革期间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存着。食指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民间诗人,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这首诗如果只有前面的三节,还不足以表现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来的三节,食指将自己对“未来”的“相信”和对人类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首先,诗人相信 “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全诗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关于诗歌中的意象   【蜘蛛网】在生活中,“蜘蛛网”出现在人的活动长久消失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落满灰尘,给人以黑暗或者灰暗的色调,且毫无生机,死气沉沉;而“网”这一意象中心语带给人的切身感受是全身性的“束缚”,所以诗句中用了一个词叫“查封”,显然是对“束缚”这一意象信息的象征性提升。所以“蜘蛛网”这一意象蕴含着“灰色调”、“毫无生机”、“给人以束缚”这样三个符合语境的信息。   【我的炉台】之所以把“我的炉台”作为一个意象,是因为“我的”二字的加入更符合对“意象”的定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相信未来》写于北方,食指也是北方人,在东三省,公历十月一日就要下雪,取暖是北方人非常日常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没有暖气供应的时候,炉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取暖的工具,带给人的是一种日常的普世的温暖。故“我的炉台”可以理解为带给“我”内心以温暖的一切生活,进而转化性的理解为“我”内心对生活的热情、希望甚至理想。而这一切,现在都被“灰暗的”、“毫无生机”且到处“给人以束缚”的外在社会给无情地“查封”了。   【灰烬的余烟】“灰烬”和“灰烬的余烟”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灰烬”是静态的,黑沉沉的死寂;“灰烬的余烟”中心语在“余烟”,它是动态的,从“灰烬”之中袅袅升起,带给人以些微的动感和可能燃烧的希望,所以“灰烬的余烟”显示着死寂之中的希望。虽然生活有如“灰烬”般的死寂,但依然有“余烟”般的“叹息”显示着生命尚存的气息和希望。   【美丽的雪花】“雪花”在诗人内心首先是“美丽的”,构成心灵上的亮色和愉悦;其次,“雪花”的洁白和“蜘蛛网”的灰色调以及“灰烬”的黑色调构成色彩上的强烈对比,带给人以愉悦和乐观的情绪,给人以希望。再次,雪花可以覆盖肮脏的大地,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给人一个崭新的未来。   【紫葡萄】“葡萄”是夏季里甜蜜的收获,最成熟的葡萄是紫色的,所以可以说“紫葡萄”是人生命力旺盛时最甜蜜的收获。同时,紫色也是一种高贵的生命的颜色,这种高贵源自于苦难中不屈不挠的顽强的生命力。诗人写《相信未来》时二十岁,时值生命力旺盛而有才华的季节,《相信未来》这首诗本身就是诗人在这个人生季节里最美的收获,同时诗人也在人生的困境和磨难中生存着,所以这里两种关于紫色的分析都与诗人的写作语境相吻合。   【深秋的露水】秋主肃杀之气,“深秋”更是万物衰败的季节,“露水”虽然清纯,但对生命的滋养实在有限,在这个肃杀的季节,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以抹杀它的存在,极易消逝。所以“深秋的露水”象征极易消逝的事物甚至人脆弱的存在以与“紫葡萄”的内涵相照应。   【我的鲜花】“鲜花”在“情怀”的暗示下自然的指向了成功、荣誉以及获得它们的机会或者平台,“我的鲜花”指原本属于“我”的或者我原本应该有的机会、荣誉、成功等现在都成了“别人”的了。   【凝霜的枯藤】“枯藤”顾名思义指枯干的绝无生命力的藤,“凝霜”虽已无法滋养枯藤的生命,但诗人选择“凝霜”的“枯藤”来书写很好的表明了他内心的“固执”——固执于生命的希望,哪怕非常的微茫。   【凄凉的大地】“大地”是永远的母体,是永远的诞生和死亡之所。尽管现在“凄凉”,但反动的必将速朽死亡,正义的必将重见光明,大地的生命力是无法抹杀的。   【排浪】定语是“涌向天边的”,这是一种无限的气势和力量。   【大海】定语是“托住太阳的”,这是一种雄浑博大的气度和胸怀。   【曙光】“曙光”即清晨阳光。阳光是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源,而“清晨”的阳光又暗示了黑暗的过去和黎明的到来。诗人“摇曳”着这清晨的阳光,有着对美好生命力的确信,有着对黑暗时光必将消亡的确信。   【人们的眼睛】这是“未来”的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即诗人相信未来的人们具有一种拨开历史迷雾的理性。   【腐烂的皮肉】指“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在与后面的“脊骨”相对照之后可以知道,这些惆怅、苦痛是表面的创伤、暂时的困难。   【我们的脊骨】指“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脊骨”支撑着人的躯体,一般用来象征一个民族的脊梁。在这里内化为一个群体“我们”的精神支柱,而这些精神上的“探索”无疑也是对一个处在困境中民族出路的探索。诗人相信“未来”的人们会用历史的理性对他们受到的伤害、有益的探索“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0
《理想 》 流沙河

本诗说明了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开头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

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
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是历史的脊梁骨,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诗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理想给人力量。

第6节里所说的“牺牲”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8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
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要联系历史背景、十年浩劫,
第11节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12节是说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1节总说理想的意义,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第2个回答  2012-05-19
当鸟儿飞过窗前

作者:蓝剑飘飘

一片开满油菜花的田野
平坦,舒展
童年的歌
沿着小路在牛背上欢唱
炊烟在傍晚的青瓦上
跳荡嬉戏
谁家的采桑姑娘
挽起纱袖
面对小河
梳洗那甜蜜的梦境
来来往往
成群的,白色的
鸟儿们
在朝圣青春的衣裾
老木屋里
一本静默的挂历
高举双手
仰望长空
祈祷令人惊喜的生命宣言
古老的窗台上
小小的洁白的茉莉花
轻轻芬芳了每一扇
紧闭的窗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