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

180字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 江雪是一首描写冬天的诗,诗人借蓑笠翁这一形象寄托自己(超尘绝俗,悠然自得 )的情感
《江雪》,即江上雪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空中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要不然,“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用“千山”、“万径”反衬“寒江”、“孤舟”,用“鸟飞绝”、“人踪灭”反衬“蓑笠翁”寒江“独钓”,从而在广阔、寂寥、清冷的画面上突出了“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形象。
全诗句句写景,合起来是一幅图画,所以正如黄周星《唐诗快》 所说:“只为此二十字,至今遂图绘不休,将来竟与天地相终结始矣。”
那么,有没有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呢?吴烻《唐诗直解》云:“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则雪之深可知。然当此之时,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独钓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严光,则为待聘之吕尚。赋中有比,大堪讽咏。”徐增《说唐诗详解》云:“此乃子厚在贬所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非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余岂效此渔翁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鸟不飞、人不行之地,真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矣,何足为轻重哉?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何为而作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诸如之类,都认为作者以渔翁“自寓”,尽管各人的解释不尽相同。
这首《江雪》与其另作《渔翁》,都以渔翁“自寓”,反映了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心境。他有时不甘屈服,力图有所作为;有时又悲观愤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渔翁》中的渔翁,超尘绝俗,悠然自得,正是后一心境的外化。《江雪》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正是前一种心情的写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09
那天,柳宗元下朝之后回家,彤云密布,天气阴霾。

想起自己的好朋友韩愈,在这样的日子被贬出京,远赴海边的潮州。这时候正好走在秦岭的山路上,顶风冒雪,吃尽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想到这里,温暖的火炉再也不能使他感觉舒适安然,也要到冰天雪地里去,和韩愈一样挨冻受苦,心里才会安定一些。于是,便带上小僮,冒着风雪,到渭河上去垂钓。

他们摇着小船到了渭河中央,这船非常简陋,一张顶篷四面进风,舱里已经积了一层雪。柳宗元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拿起钓竿,理好渔线,坐在船头,装模作样地钓起鱼来。钓鱼讲究心静,这时,柳宗元一点也没有心情钓鱼,韩愈的遭遇还一直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想孤独地思念他 。可是,却又一点也不能表现出来,要是让别人知道了,不测之祸便会降临。

忽然,他灵机一动,简单的框架已经有了。他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四周的景色。南面的秦岭山高峰陡,重重量叠;天空浓云密布,阴沉厚重,一只飞鸟也看不见;河岸上已经积雪近尺,一片白茫茫,不见一个行人,也遮住了任何生物的脚印蹄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这两句铺垫,空旷寂寥的环境气氛跃然纸上,只有这水平如镜的河面上,一个忧国忧民、心情沉重的老头儿,孤独地垂钓。心里想着,我这是凭吊韩愈 —— 寒鱼么?可我的心思,一点也没在鱼上。韩愈他人也没死,也不能这么说。可 ‘韩’字是一定要要的,既然已经有了‘寒’,‘钓寒鱼’不押韵,鱼字是决不能用的。可是不说钓鱼,在这百里寒江,又钓些什么?千锤百练、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到最后,凝练成了这首千古绝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02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此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第3个回答  2007-12-23
一幅冰雪图,高山,道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没有飞鸟,没有行人,到处是茫茫的大雪,到处是死一般的沉寂。(千山万岭上的鸟都看不见了,许许多多的路上也找不到人的脚印。在孤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第4个回答  2020-04-12
亿万群峰,峰峦叠障,气势如此,但却没能在这期间看到鸟儿飞翔的踪影,道路条条,大道宽宽,畅通如此,但却没能在路上看见半个人影.
长河依旧,大江滔滔,一叶孤舟,一个老翁,一生,一辈子,破旧的蓑笠,独自在寒冷的冬天钓着那似有若无的鱼儿,大雪纷纷,大雪纷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