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建安风力”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如题所述

  指汉末建安(196—220)时期诗歌创作表现出来的遒劲刚健、悲凉慷慨的特色。语出钟嵘《诗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即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讲,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建安诗歌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朴素的言辞,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诗人们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统一天下的志向,悲凉慷慨,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曹操的《薤露》、《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等都是著名作品。这些诗歌情调慷慨高昂,感情炽烈充沛,语言清新,辞采华茂,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了较完美的统一,建安时期诗歌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色,钟嵘把它称为“建安风力”。与钟嵘同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建安文学也做出了大致相同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时序》篇)又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有,此其所同也。”(《明诗》)《文心雕龙·风骨》篇论述“风骨”,与钟嵘说“风力”,其涵义颇多相通之处。
  后世又有“汉魏风骨”、“建安风骨”之称。唐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里也盛赞:“蓬来文章建安骨。”可见,建安诗歌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9
钟嵘论“建安风力”,丛金玉-冀东学刊1994年第01期杂志在线阅读、文章下载。<正>钟蝾《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