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还有希望不?

如题所述

  怎样评价职业化以来的中国足球运动从80年代初以来,中国足球运动终于步入了职业化的道路,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发展至今应该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喜忧参半。中国足球走职业化之路是历史的必然,应该说是非走这条路不可。应该承认中国足球自职业化以来确实有了许多明显的改变。我想中国足球运动自职业化以来打破了封闭状态,引进了许多新的现代足球理念、足球理论和足球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必要基础;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封闭的人才系统搞活了,人才终于开始流动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走出国门,走进了意大利、英国、德国和美国等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圣坛,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员更成为人们关注和争夺的对象,孙雯成为20世纪最优秀的女子足球明星;我国足球运动员虽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总体水平还无法与足球发达国家(主要是男子足球运动员)相比,但是由于外籍教练和外籍运动员的引进带来了新的现代足球理念、理论和方法,足球的整体水平也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走出去的优秀运动员和青少年运动员,他们把自己学到的先进的东西带回来,增加了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活力。特别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僵化的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中国足球的管理层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存在着许多亟待改变的问题,并已开始在强化改革的力度和改革的进程。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向职业化足球发展的短短十几年的历程中,中国足球也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诸如“踢黑球”、“吹黑哨”和“僵死的管理体制”等等。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着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健康发展。应该说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改革刚开始,无论从足球理念、足球职业化管理体制,还是运动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看,中国的足球职业化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但这一切决不能否定我国足球走职业化道路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中国足球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高报酬,低贡献”的现状正常吗?
  据媒体报道,有位并不怎么出名的某足球俱乐部运动员,因俱乐部未满足他过高收入的要求而提出转会,而这位运动员的年收入却高达20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以想象,一些知名运动员的年工资收入显然比这还要高得多。其实足球职业运动员现有的工资水平始终是一个灰度很高的未知数,明收入因足协有“封顶”规定而有所限制,但隐性收入则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足球职业运动员的工资由于缺乏一种适应职业足球发展的社会化行政管理体制,造成各俱乐部之间为了挖其他俱乐部的优秀运动员而互相攀升,无限度的增加运动员的工资水平,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普遍反感。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实际贡献与他们的工资水平相符吗?他们与其他许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的低工资相比,难道不问心有愧吗?!
  但是,人们往往更多的把不满的情绪倾注在运动员身上,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俱乐部的工资不是国家发的,俱乐部作为一个企业有权处理和决定运动员的工资奖金水平,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无法直接进行干预,即使在国外也如此。但是,在国外俱乐部有民间性的组织机构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对运动员的工资水平也有一个共同协议的限度,即便是运动员强烈的要求提升工资,也必须经过这一组织同意才行,任何俱乐部不能任意通过乱加工资等不正当的手段挖其他俱乐部的运动员。我国许多足球俱乐部也曾多次提出希望成立类似的民间组织来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行政管理,但是至今仍然未能实现,而中国足协对运动员的工资水平的管理虽有所改进,但却成效甚微。因而,中国足协应尽快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尽快确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职业足球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足协在新赛季暂停实行升降级制的决策科学吗?
  关于在新赛季暂停实行升降级制一年的决策已由中国足协正式宣布,已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过多的讨论似乎也无多大意义。但是由于大家都十分关心这一问题,因而在此不妨也谈些自己的看法。
  对此问题我认为应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随意取消升降级制肯定是不科学的,这一体育竞赛体制不是中国的独创,在各个足球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升降级制,它有利于强化竞争机制,促使俱乐部的管理层、教练员和运动员,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凝聚在一起致力于提高我国足球水平。这是广大群众和球迷的希望,企业家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如果取消了升降级制,以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将受到影响,企业家会失去对支持和参与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积极性和动力,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发展将成了无米之炊,中国足球运动的技术水平自然也无法继续提高,由此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中国足协提出暂停一年升降级制其出发点并不是要取消升降级制和淡化足球竞争机制。相反其出发点是试图通过这一举措,使国家集训队得以一个休生养息的时间,以使集中精力备战世界锦标赛的外围赛,以使中国能够利用新赛季的各种有利因素提高自身的实力,给国家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较长时间来磨合,以便集中精力提高竞技水平,促使中国足球最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足协作出这一举措应该说是利大于弊。
  违背现代训练规律的“体能测试”训练体制终于被取消
  无论中国足协多么不情愿,一个有争议的我国足球训练体制--体能测试,在新赛季中终于被取消了。客观地说,这一体制在提高和推动我国足球体能训练和体能水平的提高上一度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学者们的质疑,几乎所有的外籍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这一体制都表示不可理解,而且几乎没有一个足球发达国家有这种体制。
  首先,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上看,中国足协应该是从宏观上对我国足球运动,包括对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进行管理,任何一个国家的足协或足球官方管理机构都不会直接介入运动队的具体训练工作,因为那是教练员的职能。中国足协直接介入教练员的训练工作,这是典型的"功能错位"。
  其次,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十分强调针对每个运动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训练,必须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和不同身体条件的运动员个体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特点的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那种全队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划一的训练是行不通的。
  再则,各种运动能力之间存在互补的作用,速度差的运动员可以用耐力来弥补,而耐力差的运动员同样也可用速度来弥补,真正的“全能”运动员是没有的。不同位置的足球运动员对各种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前锋需要很高的速度,后卫需要很好的体力,而守门员则需要高度灵敏性、反应能力和弹跳力。体能测试则以强调运动员应全面发展而不管运动员个体条件的不同,用同一个模式训练、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此外,从训练的安排来看,运动员每年冬训期间着重要搞好全面身体训练和技战术基本功的训练。但是,自从实行体能测试后,各队在冬训期间几乎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争取通过体能测试的几项指标上,严重的影响了各队针对各自的弱点和特长进行有效的训练,结果使各队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长期得不到解决。
  为什么大牌洋教练在中国难成气候
  施拉普那、霍顿、拉扎罗尼和所有来华外籍教练都有十分强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足球事业中,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不少现代足球训练思想和足球训练理论与方法。他们来中国后,一直试图将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西方足球训练模式完全引入自己训练的俱乐部队,试图塑造出一个巴西式、德国式、英国式的“中国训练模式”,但却事与愿违,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均以失败为告终,像韩国李章洙这样站住脚跟并能获得成功的洋教练极少。原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洋教练对中国职业化足球的现状和我国的国情不甚了解,却试图将他们多年习惯运用的西方训练模式简单的引入中国所造成的。施拉普那最后也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现实,但他也曾十分不平地说:“在德国,职业运动员的基本技术问题早在青少年时期和地方队就应解决了,这不是国家队教练员的任务,但在中国足球国家队却还要进行这方面的补课,真是不可理解!”。
  此外,不少洋教练不了解中国职业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远不如西方职业运动员,因而当他们用原先在西方职业俱乐部相同的方式严格要求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却因此而被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合力“逼下岗”。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能认识到这一客观现实的洋教练实在太少了。我想忠告这些洋教练一句,还是尽快地、主动地去了解和承认中国足球的现实,尽快地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太适应中国足球现状的训练观念、理论与方法,否则最多也只是得到施拉普那等洋教练那样的结局,中国职业足球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道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决不能操之过急。
  中国运动员果真患了“恐韩症”吗
  “恐韩症”几乎是中国运动员、中国球迷和关心我国足球的广大群众,甚至连韩国和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和球迷都熟知的词汇,这是一个多么使中国人感到屈辱的词汇,我曾力图回忆或搞清这一词汇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是运动员表现出来的?还是新闻媒体炒作出来的?中国运动员果真是如此的恐韩吗?不!并非完全如此。如果说在最初这一词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尚能认可的话,那么至少近一年来,这一词汇仍被新闻媒体继续炒作则使人十分厌恶和反感。因为这一年来我并没有看到我国的足球健儿在与韩国队的多次比赛中表现出软弱和惧怕韩国队的情况,相反却越来越看到他们那种强烈的战胜韩国队的决心和不服气、不服输的表现,并由此而产生一种急躁和急于求成的情绪,他们实在太想赢韩国队,太想洗去“恐韩症”这一个屈辱的称呼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比赛中往往缺乏一种冷静态度,急躁使他们原有的竞技实力难以充分地、正常地表现出来。我看到不少媒体在问起运动员是否有“恐韩症”时,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在回答时都坚决予以否定。事实上急躁、不冷静、头脑发热、急于求成、不服气、强烈的求胜欲等决不是所谓"恐韩症"的表现。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我们的国家队以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努力拼搏以及近几年来不断提高的实力水平,终于在最近的亚洲级比赛中把韩国队挤到了自己的后面,虽然他们仅仅与韩国队打平,但这一平局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至少能证明“恐韩症”已不复存在。
  也谈上海申花队运动员的特点和弱点
  申花队有过多次辉煌的战绩,但是不久就会一落千丈,之后又会不可理解的一跃而起。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申花队是一支很有实力的球队。事实也是如此,申花队技术细腻,战术素养高、体力充沛,整体配合好,是一个典型的技能派和实力派球队。申花队曾确立了至今仍被人们充分肯定和发扬的“抢、逼、围”战术,而这一战术的基础是过硬的体力和技术。人们常说上海人的体力不好,但脑袋瓜还可以。其实并非如此,申花队在每年的体能测试中一直名列前茅,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上海人固有的“小聪明”的特点才使上海申花队成为一支十分出色的职业足球队。这样一支有实力的球队夺取了联赛冠军、亚军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奇怪的倒是得了冠军后会马上一落千丈。谁都知道一个队或一个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不会在一天之内有180度的改变,但为什么申花队会经常给人以大喜大悲的感受呢?很显然毛病就在心理和思想作风上。申花队善于踢“顺风球”,如果在一种良好的球场氛围,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和遇到一个有实力的强队的情况下,申花队往往会超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比赛结果就难说了,申花队“遇弱不强,遇强不弱”的毛病已不是一天二天了。申花队虽然与其他的职业足球队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从申花队身上却可以反映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和职业足球队存在的通病,心理状态差、思想作风不过硬几乎成了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一个致命伤。但愿从2001年开始,申花队和所有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队的运动员,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不要辜负全国人民和上海人民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冲出亚洲,冲向世界,中国的足球才有希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02
渺茫…… 中国拥有十三亿人口,不是没有人,而是不会用人!亚洲人的身体素质就不太适合跑动多的项目,而且中国的足球教育就不行——德国一共8200万人,就有400多所专业足球训练学校,LAHM,SCHWEINSTEIGER,MULLER都是十多岁就已经踢球了,中国呢?青年队没有起色......另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球星都被钱惯坏了,不思进取哎……想当年2004亚洲杯中国也有辉煌的时候,而如今……老一代已经挂靴,新一代又没有实力,中一代不思进取,也难怪别说赢了,就是进球也比登天还难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