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书信的别称有几个呢?分别有哪些?

如题所述

书信的别称,书:古代信一般称为“书”,所谓“家书”的书就是指信。尺鲤、鲤鱼、鱼肠、鲤素、素鲤、鱼素、鱼中素、鱼缄、鱼信、鱼讯、鱼函、鱼封、文鳞、鳞素、锦鲤、锦素、锦鳞书:这些都是与“双鲤”、“双鱼”同源的书信别称。
  素书:杜甫《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月凡一束。”

  书素:唐代权德舆《九华观宴饯崔十七叔》诗:“记室有门人,因君达书素。”

  素札:唐代韦应物《答崔都水》诗:“常缄素札去,适枉华章还。”枉,谦词,指使对方受屈。

  简素: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检素’,即'简素’,就是书信。”

  笺:以前供题诗或写信用的精美的小幅纸张称为笺。如唐代女诗人薛涛自制深红小彩笺写诗,当时人称“薛涛笺”。现代一般信纸也称信笺。因为用笺写信,所以也称书信为笺。如鲁迅《书信集·致吴渤》:“附上一笺,请持此笺前往一取为幸。”

  用笺字领头的书信别称还有:

  笺札:清人叶廷琯《吹网录》:“余因胡心耘得交季言,笺札常通,终未一面。”

  笺书: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fúcòu音福凑),几案盈积。”辐辏,即聚集。

  笺简:清人缪良所写《珠江名花小传》:“数日复贻笺简。”

  笺缯:缯与素、帛等都是丝织品,笺缯也指书信。如南朝人徐陵《与李那书》:“脱惠笺缯,慰其翘想。”翘想即悬念。

  缄、启:都是书信的别称。如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十日以来,几于日以发缄更正为事,亦可悲矣。”宋代人沈作哲《寓简》:“秦熺状元及第,汪彦章以启贺会之。”(秦熺、汪彦章、会之皆人名)由缄、启构成的书信别称还有:

  缄札:李商隐《春雨》诗:“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玉珰指玉制耳饰。云罗本指如网罗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这里借指整个天空。

  缄素:明人张羽《怀友》诗:“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缄:《水济传》第四十七回:“李应教请门馆先生来商议,修了一封书缄。”

  缄书:杜甫《奉汉中王手札》诗:“前后缄书报,分明馔玉恩。”

  缄翰:唐李匡义《资暇集》:“四方缄翰,日满阍者之袖。”(阍者指守门人)

  缄题:本指信函的封题,但亦指书信。如白居易诗句:“缄题重叠语殷勤”。

  缄封:既指封闭、封口,也指信函。如苏轼《谢孙舍人启》:“不遗衰朽,过辱缄封,永敦为好之怀,深负难酬之作。

  书启:古代专指下级对上级的信件,欧阳修《与陈员外书》中曾说:“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后来也用为信札的通称。如《剪灯新话·翠翠传》:“书启堆案,元人裁答。”

  尺书音信

  在书信异名的词语中,除了常用书、简等以上几个字外,还有尺和音。如“尺书”、“书尺”、“尺牍”、“赤牍”、“尺一”、“尺一书”、“尺翰”、“尺笺”、“尺函”、“尺素”、“尺帛”、“尺纸”、“尺楮”、“尺题”、“简尺”、“音书”、“音邮”、“音信”、“音讯”、“音问”等,兹举例如下:

  尺书:《汉书·韩信传》:“奉咫尺之书以使燕。”唐代颜师古注解说:“八寸曰咫,咫尺者言其简牍或长咫,或长尺,喻轻率也。今俗言尺书,或言尺牍,盖其遗语耳。”这是说“尺书”、“尺牍”的来历。古代书牍有一定规格,如汉代民间大约一尺左右(约合23厘米)。可见尺是指书简的长度,后成为书信名称中常见字。如骆宾王《军中行路难》诗:“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

  书尺:宋代韩驹《送范叔器次路公弼韵》:“小驻鄱阳末宜远,欲凭书尺问寒温。”

  尺牍、赤牍:如鲁迅《花边文学·一思而行》:“买袁中郎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赤通尺,所以赤牍亦指书信,如明代人臧懋循《与茅伯康书》:“足下不远千里,而赐不佞翰贶,溢美之言盈于赤牍。”

  尺一书、尺一:尺一书本是古代诏版的代称,后来也作为书信的代称。如《喻世明言·赵伯升荣肆遇仁宗》:“多谢贵人修尺一,西川制置径相投。”又如《聊斋志异·甄后》:“郎试作尺一书,我能邮致之。”

  尺翰:如《陈书·蔡景历传》答陈霸先书:“尺翰驰而聊城下,清谈奋而赢军却。”

称。
  尺笺:如宋代岳珂《真宝斋法书赞·汪彦章誉望求贤荐书》:“古道之存,存乎尺笺。”

  尺函:如《真宝斋法书赞·晁无咎金山诗帖跋》:“所托访求之士友,以尺函至。”

  尺素:如唐代张九龄《当涂行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尺帛:明朝何景明《塘上行》诗:“安得云中雁,尺帛寄离愁。”

  尺纸:如《宋书。沈璞传》:“聊因尺纸,使卿等具知厥心。”厥,代词,即其。

  尺楮:楮本树名,树皮可以造纸,后就成为纸的代称,尺楮同尺纸是一个意思。如《好逑传》:“今过老先生乃不得已,只得修尺楮并不腆之意,以代伐柯。”腆(tian音添四主),丰厚的意思,伐柯指媒人。

  尺题:宋朝梅尧臣《得福州蔡君谟密学书并茶》诗:“尺题寄我怜衰翁,刮青茗笼藤缠封。

  简尺:末代邵雍所作《首尾吟》诗之九十一:“简尺每称林下士,过从或着道家衣。”林下士即隐士。

  音书:如唐朝宋之间《渡汉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音邮:南朝陈徐陵所写《又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中云:“临江总辔,企望音邮。”总留,停驻之意。

  音信:如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诗曰:“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音讯:元稹作《酬乐天早春游西湖》诗曰:“故交音讯少,归梦往来频。”

  音问:唐代刘长卿《石梁湖有寄》诗么:“烟波日已远,音问日已绝。”

  书信的别称(三)

  鳞鸿雁鱼

  古时认为鱼和雁都可以传递书信,所以鱼雁便成为书信的代称,而且这一类的书信别称,在书信家族中是人丁兴旺的一支,下边分类来谈。

  第一类,以雁足为代表。

  雁足、雁足书:《汉书·苏武传》中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苏武英勇不屈,被送至北海(即俄国贝加尔湖)牧羊。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使者要求放回苏武,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至匈奴,苏武的随行部下常惠于夜间找到汉朝使节,他让汉朝使节对匈奴单于说:汉帝在上林苑中射得一雁,雁足系有帛书,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某泽中。使者照此责备匈奴单于,单于大惊,赶快谢罪,承认苏武等人仍在,乃放苏武等回朝。后来就以“雁足书”或“雁足”称书信。如唐代李绅的诗中说:“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又如南朝梁人王僧儒《捣衣》诗:“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唐代诗人权德舆《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衡阳雁足书。”

  雁足书的起因是常惠捏造的,属于子虚乌有,但相传还真有这类事。据明人张萱所著《疑耀》卷二说:元世祖中统年间,派郝经以宣慰副使的身分使宋,被扣于真州,十六年不还,郝经养一雁,十分驯服。一日经写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缴弓,穷海累臣有帛书。”(累臣,指被囚禁的臣子)系于雁足而纵雁北去。雁为打猎人所获,献与元主,元主恻然。遂向南进军。二年后,宋亡,可见雁足传书,实有其事。

  从雁足书演变而成的书信别称还有:“雁帛”、“雁书”、“雁锦”、“雁帖”、“雁封”、“鸿”、“鸿雁”、“片鸿”“雁鸿”、“鸿书”、“鸿信”、“金鸿”等等。下边举出一些例子,说明这些别称的应用。

  雁帛:元人柳贯《舟中睡起》诗:“江驿比来无雁帛,水乡随处有鱼罾。”

  雁书:清李渔《唇中楼·传书》:“雁书寄到君前,我倩谁伶。”

  雁锦:明人谢谠《四喜记·泥金报捷》:“定应是虎榜高标,怎不见雁锦遥传。”“锦”字的含义详见后文。

  雁帖:元代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一旦恩情成断绝,烽火相连,雁帖鱼书谁与传。”

  雁封:《事物异名录·书籍·书柬》:“王瑳诗:‘雁封归飞断,鲤索还流绝。’按,谓书也。”

  鸿、鸿雁、片鸿:鸿和鸿雁都是大雁。大的叫鸿,小的叫雁。由于《汉书·苏武传》中有大雁传书的故事,所以鸿、片鸿和鸿雁都被用为书信的代称。如清代孙枝蔚《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吴曾有约,不谓滞钱塘。屡月无鸿雁,沿途半虎狼。”明代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达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

  鸿稀鳞绝、鸿消鲤息、鱼沉鸿断、雁杳鱼沉、鱼沉雁杳、鱼沉雁静、鱼沉雁落:都是说书信绝少或断绝。

  鸿雁:指书信、音讯。如明代高明《琵琶记·拐儿绐误》:“只怕豺狼纷扰路途间,鸿雁伯不到家乡。”

  鸿书:清代袁枚《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访君恨乏葛陂龙,接得鸿书笑启封。”

  鸿信:清人二石生《十洲春语》:“兄妹无恩鸿信阻,年年风雨走关梁。”关梁指关口和桥梁,引申为水陆交通必经之处。

  金鸿:金鸿本指秋雁,与鸿雁—样,成为书信的代称,但用得较少。如清人陈维崧《还京乐·送叙彝上人北游》词:“怕他年,又红鲤无书,金鸿少使。”

  羽、羽书、羽翰:“羽”是鸟的代称,所以“羽”、“羽书”、“羽翰”也代指书信。如明代张煌言《与某书》:“发羽忽次,率勒上报。”郭沫若《纪念孙中山》诗之二:“天高风净雁声远,寄语台澎托羽翰。”

  鸾翰、鸾书:亦为书信代称。

  书信的别称(四)

  第二类,以“双鲤”为代表。

  双鲤、双鱼:此类别称的根据有三种说法。—说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一种说法是古时用刻成鱼形的两块木板,一作底一作盖,把信夹在中间传递,所以称为双鲤或双鱼等。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的书信。明人杨慎所著《丹铅总录·双鲤》说:“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文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即此事也。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吉耳,非真烹也。”譬况即用近似事物比照说明之意。这一说否定了第一说。这是在词语形成的原由上,众说纷坛。但这些词语皆代称书信则无疑义。如韩愈《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更遣长须致双鲤。”清代人纳兰性德所作《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词:“黄泉如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鱼书”、“尺鲤”、“鲤鱼”、“鱼肠”、“鲤素”、“素鲤”、“鱼素”、“鱼中素”、“鱼缄”、“鱼信”、“鱼讯”、“鱼函”、“鱼封”、“文鳞”、“鳞素”、“锦鲤”、“锦素”、“锦鳞书”等是与“双鲤”、“双鱼”同源的书信别称。下边举出—些例子验证这些别称的应用。

  鱼书:唐代韦皋《忆五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鲤鱼:元稹《贻蜀·张校书元夫》诗:“劝君便是酬君爱,莫比寻常赠鲤鱼

  鱼肠:唐李娇《素》诗:“鱼肠远方至,雁足上林飞。”

  鲤素:宋刘才邵《清夜曲》:“门前溪水空粼粼,鲤素不传娇翠颦。”

  素鲤:唐代武元衡《祭李吉甫文》:“风传丽句,缄开鲤素。”

  鱼素;元代方回《赠吕肖卿》诗:“湓浦稀鱼素,阳山杳雁程。”湓浦、阳山是地名。

  鱼中素: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远水来从楼下路。过尽流波,未得鱼中素。”

  鱼缄:元代张昱《得朱桓修编海道之音》诗:“鱼缄尺素虽云密,事载空言始可怜。”

  鱼信:唐代人胡曾《车遥遥》诗:“玉枕夜寒鱼信断,金钿秋尽雁书遥。”

  鱼讯: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禀启附·候杨提台》:“夙庇鹰扬,虔伸鱼汛。”

  鱼函:清人宣鼎《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遂掩襟往觇,锦袱也。中裹金玉钗钏,珠宝灵星,滕以鱼函,折作方胜。”

  鱼封:明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题诗罢告天公,替雁帖当鱼封,风卷起入长空。”

  文鳞:文鳞指鱼,亦代称书信。李商隐《题二首后重又戏蹭任秀才》诗:“虚为错刀留远客,枉缘书札损文鳞;”

  鳞素:明王世贞《答徐文杲》诗:“菰芦最深处,鳞素一堪凭。”

  锦鲤:本意为鳞光闪烁的鲤鱼,因鲤鱼代指书信,所以用作书信的美称,宋代李泳《贺新郎·感旧》词:“彩舫凌波分飞后,别浦菱花自老,问锦鲤何时重到。”

  锦素:宋代蔡伸《卜算子》词:“望极锦中书,肠断鱼中素。锦素沉沉两末期,鱼雁空相误。”

  锦鳞、锦鳞书:锦鳞是鱼的美称,因鱼可传书,故亦代指书信。如后蜀人顾琼《酒泉子》词:“锦鳞无处传幽意,海燕兰堂春又去。”杜牧《春思》诗:“锦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

  鱼笺:这是与上述各别称不同的书信别称。鱼笺是鱼子笺的简称。鱼子笺是唐代时四川产的一种纸,纸面呈霜粒状。因这种纸常常作书信用纸,所以代称书信。如元代任昱《寨儿令·书所见》曲:“碧波不寄鱼笺,翠衾寒犹带龙涎。”

  书信的别称(五)

  第三类,以“鱼雁”为代表,把“鱼书”、“雁足”台并起来组成书信代称。

  鱼雁:如丁玲《向警予烈士给我的影响》:“她远行万里,有了新的广大的天地,还不忘故旧,频通鱼雁,策励盟友,共同前进。”

  “鱼鸿”、“鸿鱼”、“羽鳞”、“鳞鸿”、“鳞羽”、“鳞翼”、“雁素鱼笺”、“色笺雁书”、“鱼肠尺素”、“鱼肠雁足”、“鱼封雁帖”、“鱼书雁帖”、“鱼书雁信”、“鱼书雁帛”等是与鱼雁类似别称。

  鱼鸿:郭沫若《樱花书简》之三十七:“男亦时有函促其多修家禀,以慰慈念;定必早蒙俯纳,总以国故纠纷,鱼鸿不免有所沉滞耳,亦望父母勿过劳远虑。”鱼鸿、鱼雁也指送信的人。

  鸿鱼:清人魏象枢的诗中有“身到衡阳休北望,最关心处是鸿鱼”之句。
鳞鸿:清纳兰性德《大酷·寄梁汾》词:“鳞鸿凭谁寄,想天涯支影,凄风苦雨。”

  鳞羽:代称鱼和雁,进而借指书信。如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龙沙万里,鳞羽难通,但有相思,勿劳惠答也。”

  鳞翼:关汉卿《古调石榴花·怨别》曲:“俺也自知,绝鳞冀,断消息,几时回。”

  雁素、鱼笺、雁鱼:明人邵璨《香囊记·途叙》:“雁素鱼笺,离愁满怀谁与传。”雁素鱼笺也省作雁鱼。如元吴氏《寄外》诗:“既无黄耳寄家书,也合随便寄雁鱼。”(黄耳在下文再谈)。

  鱼笺雁书: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鱼肠尺素:北周庚信《谢滕王集序启》:“鱼肠尺素,凤足数行,书此谢辞,终知不尽。”

  鱼肠雁足:唐李绅诗中有“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之句。

  鱼封雁帖:《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

  鱼书雁帖: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

  鱼书雁帛:李渔所著《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鱼书雁信:《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个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雁信,冷清清杳无踪迹。”

  这些四字别称,都是两个书信别称合在一起连用的。

  书信的别称(六)

  手书家信使函寸简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举例如下: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2.家信

  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4.寸简

  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兹举几例:

  寸简:夏曾佑《送汪毅白》诗:“千古心期凭寸简,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愿。“曛”(xun音熏)意为昏黑。

  寸笺:鲁迅《书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笺,以申谢悃。”悃(kun音捆),即真心诚意。

  寸纸:秋瑾《念奴娇·寄闺珵妹》词:“别绪千丝,离恨万缕,寸纸应难剖。

  寸楮:太平天国罗大纲《致英使书》:“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寸札:清人吴下阿蒙《断袖篇·琴书》:“倘得机缘,寸札相招。

  寸函: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晚间曾寄寸函,夜里又做一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1

书信的别称一共有七种,分别是:鸿雁,札,鲤鱼,素,笺,函,八行书。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

    典故:《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札: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典故:《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鲤鱼: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典故: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典故:无。

    笺:书信的包装。

    典故:无。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典故:《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八行书:古时信笺每页多为八行。

    典故: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16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尺牍——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6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第4个回答  2019-01-05
有八种。
分别是:
函,
札,
书,
简,
信札,
书筒,
尺素,
雁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