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作文还是写不好

如题所述

一、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古人曾经说“开卷有益”,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必须要在良好的阅读环境前提下。很显然,现在不具备这个条件。为什么古人可以把文字驾驭得那么好,写出那么优美动人或是气势磅礴的文章?很大的原因就是读的书不一样。
  古人在幼年的时候,靠“三、百、千”这样的启蒙读物,不仅扎实地掌握了汉字书写和应用方法,且对历史、地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全面的学习,这就是基本功。所以旧时的学生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阅读障碍”。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书”。
  中外的经典与名著,都是众人、几代人甚至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且经受住了历史长河的检验,方能流传至今,所以,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书”。所以,第一个问题出在,看的书,和应该看的书不是同一种书。
  
  二、读得太浮,没有沉下去体验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请注意这个“破”字,读破的意思就是要把书读熟,要消化。如果没有这个“破”字,只是读书万卷,恐怕杜甫也未必会成为下笔有神的诗圣。语文学习一定要重积累,把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但量不可太大,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就没有做到读转写的第一步骤,后面的基本都是失败,简言之:要动手。
  比如,有的同学爱读动物书,读了一小时,茶歇的时候,和他聊聊,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哪个情节?这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因为长得可爱还是什么?哪句话是这么说的?给妈妈看看,哦,是这句啊,我建议你就把这一句话写一写,或者看了一篇童话,有很多拟人和比喻用得好,就让他说说,哪句最有想象力呀?
  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畅通了吗?
  
  三、积累书面语言,需要一个语言环境去学习
  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讲话,只能哇哇叫。后来他天天听爸爸妈妈讲话,听周围的人讲话,也就慢慢学会了讲话。人不是天生就会讲话,人的语言,是从一个语言环境中渐渐学到的。这是讲的口头语言,作文使用的书面语言也是这样,积累书面语言,同样需要到一个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吸收。
  这个语言环境到哪里去找?一本本书、一篇篇文章向你敞开着。但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还不行,记不住,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需要做到熟读背诵。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会在规范的语言环境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便可以渐渐地少了,干瘪的语言便可以渐渐地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受到你所喜爱的那一类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作文的技法明白的“天花乱坠”,谋篇布局的技巧“铭记在心”,但看到了个东西,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却张口不能言,为何?没词儿呗。同学们如能抓紧记忆的黄金时代,在大脑里储存一二百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古文最好),就不愁肚里没词儿了。
  
  四、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是重要原因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对一个事物,认识透彻,感情充沛,知识丰富,材料充足,便能顺利地写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对这个事物既没认识,又无感情,知识贫乏,材料不足,是写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来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蜡。这说明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对于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思想和知识从哪里来呢?当然,主要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从实践中来。但是,宇宙是那么广阔,历史是那么悠久,什么事都要事必躬亲是办不到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五、任何人兴趣都来自于自我感知和外在肯定
  兴趣,或者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两方面:自我的感知与外在的肯定。像积累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很好的“输出口”让尝到甜头,积下来的用上了,但得不到好评,那很可能就没有兴趣了。西方管这个叫“任务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法。任务只要适度,不引起反感,就是好的。
  自己对文字、文学、文化本身的理解会不断深入,参与感和悟透感就会越来越强。到了那个时候,你也就不再会为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而担心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6
初中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
一、分析选材失误
选材失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表现在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原有的光彩。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一味的模仿,逐渐进入抄袭的误区。
二、对于身边的事物观察力不够,没能形成选材记忆。导致素材积累不够多。
要求: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二、题目的设定不够新颖
三、作文中开头、结构、结尾的设定
作文中开头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你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你才能合理添加中间的正文和设定正文的结构。一、开头的技巧:(1)欲扬先抑,开发胃口(2)开门见山,直截了当(3)描形绘神,印象逼真(4)自然交代,平引下文(5)歌词开头,响彻云际(6)排比反复,创造旋律(7)设问开篇,无沿无边(8)名言指路,开宗明义(9)对比映衬,突出重点(10)倒叙开头,吸引读者(11)拨乱反正,拨云见日(12)泰山压顶,观点强现(13)联想象征,奇妙无穷(1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15)题记为冠,哲理为先(16)博览群书,信手拈来(17)抒发情感,以情动人(18)以物喻人,含义深长(19)解题铺陈,明示中心(20)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二、“结构”技巧:(1)排比段式(2)提示段式(3)总结段式(4)小标题式:A、对比式B、比喻式C、诗句式D、情景式E、小类式F、感觉式 三、结尾技巧:作文结尾处容易犯的毛病有:(1)画蛇添足。全文已经结束,本来可以耐人寻味,但作者由于不放心,偏要啰嗦几句,把原本无需交代的事情交代一番,把原本可以让读者自己悟出的含义一语道破。(2)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这种结尾大煞主题。(3)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结尾技巧:(1)凸显主旨式。(2)首尾呼应式。(3)抒情议论式。(4)妙引巧联式。(5)镜头剪辑式(6)自然收束式(7)升华主题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