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简介由来

如题所述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这一节日的命名源于《易经》中的阴阳理论,因为“九”在《易经》中被视为阳数,而农历九月九日,太阳和月亮都是阳性的,两“九”相叠,故得名重阳或重九。重阳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该节日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一直延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1. 来历:重阳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这个名称在三国时代就已经出现。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2. 登高:在古代,民间有在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3.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方法各异。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将重阳糕放在儿女的头额上,并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形似宝塔,上面还可能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可能是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4.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是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5.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通常是妇女和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以上是对重阳节来历和风俗的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