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七出之条是什么

二十四孝、七出之条是什么,来由,作用?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一、孝感动天;二、戏彩娱亲;三、鹿乳奉亲;四、百里负米;五、啮指痛心;六、芦衣顺母;七、亲尝汤药;八、拾葚异器;九、埋儿奉母;十、卖身葬父;十一、刻木事亲;十二、涌泉跃鲤;十三、怀橘遗亲;十四、扇枕温衾;十五、行佣供母;十六、闻雷泣墓;十七、哭竹生笋;十八、卧冰求鲤;十九、扼虎救父;二十、恣蚊饱血;二十一、尝粪忧心;二十二、乳姑不怠;二十三、涤亲溺器;二十四、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作为家庭礼教,对于维护封建家庭和谐,有启导作用;孝,作为中华文明的传统道德之一,对于现实社会子女教育,也有启迪作用。
(故事内容略。详细请于百度百科查阅:http://baike.baidu.com/view/5086.htm)

七出之条
七出,七去(也称七弃)是在中国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即离婚)。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因此可说是对于妻子的一种压迫。但另一方面说,其作用是:在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的古代社会中,也使女性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
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内容,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在汉代,虽然在礼制中已经有了“七去”的说法,也成为一般人休妻的重要准则,但一直未成为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到唐代的《唐律》之中,才把七出列入法律规定之中,但唐代对于离婚的法律规定执行还较不严格。宋、元以后,离婚规定的实行逐渐变得更严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4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七出,七去(也称七弃)一、“不顺父母”二、“无子” 三、“淫”四、“妒” 指妻子好忌妒。五、“有恶疾” 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六、“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七、“窃盗” 即偷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