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民风民俗

如题所述

畲族民风民俗
米酒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 畲族“三月三”乌饭节
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 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婚俗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兰、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传统节日
  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乌米饭”。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 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9
各种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居住习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服装习俗】
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族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族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

【帽鞋习俗】
黑缎官帽 ∷ 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

【发式习俗】
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
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膨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住右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宁德北部和福安一带畲族妇女头发则从后脑勺梳起,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红线。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以黑色网纱,插上银簪等饰物。
畲族未婚少女发式福安畲族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顶部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宁德与霞浦畲族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福鼎畲族少女头发围成圆形后,右侧斜插1条银簪,在簪子上垂下缨络状绒线。
其他 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

【首饰习俗】
头笄 ∷ 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于盘龙髻端,长约10厘米。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代代相传,不容更改。
银簪 ∷ 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供横栓发顶紧发用。
头花 ∷ 插于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
耳环耳牌 ∷ 与盘龙髻配套用,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钧,下挂银牌。

【饮食习俗】
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
乌米饭 ∷ 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菅时粽 ∷ 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糍粑 ∷ 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