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染料和色染制作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我国很早就利用植物、矿物染料对织物或纱线进行染色,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古人在实践中开拓了染料、颜料的选择范围,并在“蜡缬”、“绞缬”、“夹缬”等染花过程中,运用化学工艺,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

大约在新石器中期,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当人们采摘、摆弄鲜花野草时,某些花草中的浆汁沾在手上,蹭在身上,就会染上颜色。于是,人们便想利用它们来染色了。

最初是把花、叶搓成浆状物,以后逐渐知道了用温水浸渍的方法来提取植物染料。选用的部位也逐渐扩展到植物的枝条、树皮、块根、块茎以及果实。

后来,通过千百年的努力,人们逐步判断出几种特别适宜做染料的植物,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颜色,织出带有彩条的毛布。

例如用蓝草来染蓝,用茜草来染红,用黄柏来染黄;又分别探讨出各种染料的一些习性和必要的一些加工工艺;接着由于染料的需求量猛增,人们便有意识地大规模栽培这类植物并研究栽培的方法。

色染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艺和行业,我国古代称之为“彰施”。这个词最早见于《尚书·益稷》,它记述了舜对禹讲的话,舜让禹用5种色彩染制成5种服装,以表明等级的尊卑。

我国古代陆续常用的染料有红、黄、蓝、紫、黑。最初主要来自植物,后来人们又通过加工提纯矿物进行染色。

红色染料有红花、茜草和苏木。红花也叫“红蓝花”、“黄蓝花”等异名,是草本植物,提取染料部分为花。其红色素易溶于碱水,加酸又可沉淀出来,所以红花染色的织物不能用碱性水去洗涤。

茜草又写作蒨草,又名“茅搜”、“茹芦”,是草本植物,可提取染料的部分为根茎。因为这种染料色泽鲜美,很受欢迎,销路很大。

苏木是热带乔木,其干材中含有“巴西苏木素”,原本无色,被空气氧化后便生成一种紫红色素,可作为染料。由于苏木中还含有鞣质,所以用苏木水染色后,再以绿矾水媒染,就会生成鞣酸铁,是黑色沉淀色料,颜色会变成深黑红色。

黄色染料主要有黄栌、黄柏、栀子和槐。黄栌是一种落叶乔木,从其干材中可浸渍出一种黄色染料。黄栌木本为药材,唐代用于染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