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第几个皇帝

如题所述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或称永乐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

公元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明太祖皇四子,安徽凤阳人,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二年或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位,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胜利,杀害方孝孺,驱逐其侄建文帝夺权篡位自封为帝。

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使北京至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至今。此外他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另外,他加强太祖以来的专制统治,强化锦衣卫并成立东厂,此外,他在位期间重用宦官,也促成明朝中叶后宦官专政的祸根。

明成祖崩逝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扩展资料:

发展经济

明成祖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明成祖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

之后,永乐帝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称永乐盛世。

经营边疆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描绘的明永乐年间的明朝最大疆域,包括羁縻地东北地区(包括外东北)、新疆哈密、青藏地区(有争议)和短暂占据的安南地。

西南边疆,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思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不过,史学界对明朝是否实际统治了西藏存在较大的争议。

永乐年间,明朝在藏区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如明成祖即位的当年,即派侯显前往乌思藏迎请噶玛噶举派的第五世噶玛巴活佛,后封其为“大宝法王”。

1406年,明成祖又遣使入藏封乌思藏帕竹第五任第悉扎巴坚赞为“阐化王”。明封八王中的两大法王、五大教王都是永乐时期封授的。此外,明成祖依僧官制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由此明朝对藏区的各政教势力由上至下各级首领的分封基本完成。

但明朝并未在乌思藏等地区驻军。亦有学者通过对比元朝对于西藏的实际管辖,认为明朝上面这些对藏人名义上的封授并不能被认为拥有在西藏的实际政治权力。

《剑桥中国明代史》亦指出:“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西藏人都未觉得他们是明朝廷臣民。另外,他们无须中国(明朝)居中调解而维持着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系。”

评价

《明史·成祖本纪》中评价明成祖: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蔡石山在其著作《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的开篇评价明成祖“明朝的永乐皇帝,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自从1402年7月17日登极以来——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间——而且所有的证据也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

在书末,他再次评价明成祖“毋庸置疑,永乐有过多的自我,而且拥有很多的美德:他是自信、直率的,能够甄别和牢记有很强能力之人的贡献,而且保护依靠他的那些人,尤其是他的家人。不过,他也有黑暗面,特征就是不必要又未经思考的侵犯性,而这类侵犯性经常产生了暴虐和消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2
朱棣是明朝第3个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永乐皇帝 等。朱棣生于应天府,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 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与明太祖合称为“明朝二祖” 。《明史》评价他说:“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第2个回答  2012-05-30
是第二个皇上,因为建文被朱棣推翻了,朱棣不承认朱允炆是皇帝。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大儿子太子死朱元璋前边了,朱元璋封二儿子又死朱元璋前边了,到朱棣这朱元璋不封儿子了,就封他太孙为皇太子。朱允炆其实就是回来事没什么本事,会讨朱元璋喜欢,朱元璋死后,他听从他的老师意见复古时周礼时代的统治模式,以无为治国,侵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犯的最最大的错误就是削王而不是削藩,他把他的那些叔叔逼死的逼死,杀头的杀头,还流放了好几个,把朱棣逼反了,而不是朱棣因为没得到皇位不满反的,朱棣反的时候就家奴2000人不到。
第3个回答  2012-05-31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
明惠帝(朱允文),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明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明世宗(朱厚璁),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第4个回答  2017-10-22
属于明朝第3个皇帝
第一个是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位年龄 40岁,在位时间 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第二个皇帝是朱允炆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
第三皇帝是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在位时间 公元1402年至1424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