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中山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1、强盗与弟弟

有一次,孙中山的一个日本友人问:“我们是同文同种的亚洲国家,为什么贵国人民甘受欧美人的压迫、奴役和掠夺,而对于日本人点了些微便宜时,却大加仇恨呢?”

孙中山很幽默地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家庭,兄弟二人同住在一个地区内,弟弟孔武有力,哥哥因病身体稍弱。

某一晚,有外来的强盗劫掠了哥哥的家,哥哥大声呼救,弟弟反来乘机打劫,你看像这们的情况,究竟是恨强盗还是会痛恨弟弟呢?”日本人不禁哑然。

2、三民主义文字,浅显易懂

孙中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筹钱就是在演讲,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孙中山在广东高等师范礼堂,按期演讲三民主义,演讲时黄昌榖笔记,由邹鲁校对。

当时里面有一段,邹鲁看了不很明白,特意拿了原稿去见孙中山,孙中山问他不明白的从什么地方起到什么地方止,邹鲁指出后,孙中山不假思索,立即把这一段全部涂掉。

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学理虽然非常深奥,却要使凡识字的人,个个都能看得懂。这样我的主义才能普及民众,然后始能望其实现,你看不懂,就不知要有多少人看不懂,所以全部删去。”

许多人批评三民主义的文字太过浅显,且是不知孙中山的良苦用心了。

3、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孙中山酷爱读书,一生的不释卷。他曾经说:“除了革命以外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有一次,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花选购了一大堆书,因为书太重了搬不动,想雇了一辆马车,但是他想买的书太多,口袋里的钱买书都没够,一分都没剩。

最后只好向随从马湘借了四角钱付了车费。孙中山一生漂泊,但一有闲暇就抓紧读书,1897年在流亡日本时把日本友人家中所有藏书都读了一遍。

他还提倡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有一次,黄季陆得到两本刚刚出版的《战后欧洲新宪法》和《近代政治问题》,他大体读了一遍,觉得非常愉快。

因为他认为他是最早读到的新书,别人都没这么容易得到,非常自豪。见到孙中山之后,孙中山问他“你刚从国外回来,最近外国有什么新书出版?”

黄季陆立刻说他读了这两本新书,而且很得意的把两书的内容陈说并大加评论了一翻,说了半个多钟头,孙中山一声不响,一点也不加阻挠,直到他说完。

孙中山从旁边的一个书橱取出一本红封面的书,带着微笑问他“是这本吗?”黄季陆翻看中发现孙中山用红蓝铅笔画了许多横线,还有的打了问号,说明孙中山已经非常认真的读过。

黄季陆非常惭愧,自觉实在自以为是,班门弄斧。孙中山很慈祥的微笑说:“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这样才能渊博,才能吸收新知。阅读专著也很要紧,这样学问才有系统。

你现在已经在做事了,做事时更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不然追不上时代,就会变做一个落伍者。你还年轻,好好用功。”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中山也没有忘记读书。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事,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奉命到北京车站迎接和保护孙中山。

鹿钟麟走进车厢后大吃一惊,他看到孙中山不是坐着而是正躺在卧铺上。他的健康状况很不好,但是枕边放着书,手里还正在拿着书看。

4、孙中山与卫兵的故事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

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

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5、孙中山先生爱儿童

孙中山先生平日为人题赠墨宝,喜欢写“博爱”二字,而爱儿童则是孙中山先生“博爱”的一个重要内容。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被选为革命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他普爱天下儿童的素愿得到初步的施展。

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提倡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儿童教养院、儿童学校。为了鼓舞儿童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还于1912年为广东人民捐资创办。

由女革命党人徐慕兰、邓慕芬、黄扶庸主持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并亲笔题赠“幼吾幼”三个大字。

这三个含意深远、语带劝勉的大字,不但勉励了当时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的工作人员,鼓舞了广大的儿童教养工作者,也抒发了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伟大胸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一、创建黄埔军校

创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成就。孙中山先生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中山先生认为要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必须创建一支国家的军队,要建立这样一支军队,首先要有建立这支军队的干部。黄埔军校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而成立的。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中山先生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是这样的:“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时向他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1923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黄埔军校由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驻校国民党代表,随后, 邓演达任教育部长,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学校建立后,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的军政领导干部。

二、伦敦蒙难与三民主义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起义失败后,辗转澳门、香港、日本、檀香山、旧金山、伦敦,在伦敦遭清政府使馆人员诱捕,幸得恩师康德黎发动舆论援救才得以脱险。

当时的伦敦,是世界政治的中心,是产生领导当时世界潮流思想的地方。孙中山在这里获得了大约九个月的稳定生活,在这里的政治研究和社会考察,使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升华,三民主义更趋完整和深化。就如孙中山自己所述:“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三民主义的定型经过了长时间的孕育、实践和发展的过程,是孙中山经过考察檀岛、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的政体、社会、历史,结合诊断中国长期落后的症结,吸收转化世界上各种新的思想、学说和政治制度的优点,融会贯通而产生的。就如孙中山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古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三民主义实在是集合古今中外的学说,顺应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改组为《民报》在东京正式发行,孙中山在发刊词里首次公开阐述了三民主义:“……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在东京演讲《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正式提出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主张,此后他的一切演讲都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无疑,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学说的最辉煌、最精华的部分。

三、孙中山与“振兴中华”

“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它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在孙中山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但是他们大都是在清朝的“躯体”上进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孙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和反动,认为只有推翻这个绊脚石,实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

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建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后来,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有一次,他说:“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到了现在怎么样呢?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天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希望。……我们就是要从革命这条路去走,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很多人流血牺牲,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虽然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可这为祖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振兴中华”从此成为更多的中国人奋斗的目标。

四、孙中山与卫兵的故事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五、孙中山读书的故事

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

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第2个回答  2019-04-08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爱学习爱读书,在留学时期孙先生吃饭都顾不上了,还是买书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