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纵观全诗三段,蜀道之难,侧重点都不一样,各难在哪?

如题所述

第一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好似破空而来,摄人心魂。它是紧接在一声”噫吁嚱,危乎高哉”之后,也就是当我们突然听到“啊啊,高啊真高啊”,正惊悚时,劈头来这么一句,就将蜀道地处高危这一特点,当头给人一个强烈冲击。接着则句句都紧扣“高”展开铺叙,一直结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给人因”高“而”难“的印象就异常深刻。
第二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是出现在描写悲鸟、子规的号啼之后,让读者先对蜀道上的”声响“有了具体接触,再接着一句咏叹,带出”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关键句,连同后面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一前一后,”声“的印象因之格外强烈,凸显了闻声惧险这一”蜀道难“的特点。
第三个“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落在诗篇的最后,连带着一句”侧身西望常咨嗟“作为全诗的曲终奏雅,出来的却是一声长长的嗟叹。诗歌这最后一节,重点是叙写蜀道之危,但这里的”危“是由地理形势转向生存环境,直接关注友人此行的人身安危。”侧身西望“的立场,也就是诗人的立场。通过这再而三的咏叹使首尾呼应,使敦劝与告诫的殷切心情得到进一步强化。
由此看来,全诗安排的三次咏叹,每一嗟叹,就是一个转折,诗意各有侧重,分别凸显蜀道的”高“、”险“、”危“,同时每一嗟叹,嗟叹者所取的角度又有区别:首叹,是采用全知者的大视角,预警蜀道“不得过”、“没法走”;中叹,是通过既行者(过来人)的视角,告诫蜀道“不可攀”、“不要来”;末叹,则是站在送行者的角度,劝阻友人“早还家”、“不要去”。角度的三次变换,感情波澜迭起,既逐层加深对蜀道之难的深刻印象,又不断增强警示劝诫的关切心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