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有发生变化吗?

如题所述

本质是没变的。
1.自尊心过强,对于自己的身世自怜自卑。
犹记得史湘云有一次玩笑说个小戏子长得挺像林黛玉,林黛玉回去后便向宝玉诉怒。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发泄了这么一堆,这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鲜明表现。而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2.稍显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子。
面对众姐妹平日极喜说些刻薄话,带着些酸酸的嘲讽。尤其是极不喜宝钗。如宝钗生病,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说“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3.小心谨慎,心思细腻,多愁善感。
她的小心谨慎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寄人篱下。心思细腻,考量多,如在宝玉挨打后她去探伤,一听说王熙凤来了便急要走,恐是叫王熙凤拿她的泪眼来说笑她和宝玉。又如因其母名贾敏,她读书凡“敏”字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多愁善感从她所写的诸多诗词可见一斑。尤其是极出名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语。还有她看到花落便自伤身世,暗自垂泪。
4.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对她坦诚相待,予以开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宝钗掏出心窝子并自责当初之错。
5.孤高自洁,有叛逆精神。
黛玉平时不甚喜与姐妹们时刻待在一起,喜欢在自己清静住处独处,看书赏景。林黛玉之哭泣有鲜明的个性,即黛玉之灵性。灵性真感情深,则不落世俗,孤标傲世,容易被说成痴狂。即使要这么说,那么她不仅是书痴、艺痴,更是情痴。从哭泣中可以看出林黛玉品格之高标,尽管她是一个“弱女”,但实是古来第一“烈女”,第一“奇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7

通读《红楼梦》或者是一些细致入微的读者,难免能察觉到林黛玉在贾府借住的时候,性格前前后后、完完全全就发生了变化,前后不一,甚至是两种相反的性格特点。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性格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经过后天长时间的养成。当然,周围的人和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是起到很大的影响的。本文主要着重梳理林黛玉入住贾府之后其性格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的原因。
首先,在分析林黛玉在入住贾府之后性格发生转变的原因之前,需要先明确林黛玉最初的性格以及给人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了三段简短的话来描述林黛玉的人物外貌:
“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这样一段描写,一个娇弱的美人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林黛玉出身“清贵之家”,自然有着大家闺秀的模样。在待人接物方面,还是彬彬有礼的。所以,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女子,自然是将礼仪看得十分重要。
这个有原文可以佐证: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由上可见,林黛玉在没进入贾府或者是进入贾府的前期,由于家庭的关系,大抵也就是个敏感的人,再加上家庭的影响,略微带着一丝清高,因为初来乍到,所以小心翼翼的在贾府生活。这时的黛玉十分的注重礼节,十分的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或者心中的形象,而不是像后面那样,不时说一些刻薄的话,让人觉得她小性。包括后面见到贾母,王夫人等等,也都是举止得体,尽量的符合贾府对一个有教养,大家闺秀的要求,这个时候的黛玉一点也不小性,而且很会察颜观色,和后面她给人甩脸子的形象完全不同。
黛玉在贾府的生活是十分优越的,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以至于后期的时候,林黛玉都忘了自己还是借住在别人家里,甚至是反客为主,完全将自己的身份给忘记了。于是乎,细心的读者们就开始慢慢知道这样的一个林黛玉:清高而不自持,任性妄为,随意甩脸给别人看。
其中有个情节值得深究,这也可以看成害死林黛玉性格发生变化的最大的佐证: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这个地位是相当高的,三十六回,群芳开夜宴,林之孝家的听到宝玉直呼袭人的名字,就说宝玉不该这样,因为袭人是老太太那里来的。晴雯她们说本来就是叫姐姐,不过是玩的时候叫个一声半声。这时候林之孝家的怎么说呢?
林之孝家的笑道:“这才好呢,这才是读书知礼的。越自己谦越尊重,别说是三五代的陈人,现从老太太,太太屋里拨过来的,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他不的。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行事。”说毕,吃了茶,便说:“请安歇罢,我们走了。”
看到了吗?老太太,太太屋子里的猫狗都比别人高贵些,更何况是王夫人的陪房,而黛玉直接给人家脸色看,就连宝玉恐怕也不会这样吧?而黛玉之所以敢这样,就是因为她觉得这样做不会有任何害处,也就是说,她不把周瑞家的放在眼里,换句话就是说,她不把王夫人放在眼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贾母太疼她了,她就恃宠而骄,认为不用看任何人脸色,不用照顾任何人的心情。
这个时候的黛玉自己是在贾府住了几年了,和开始进贾府时候的小心翼翼完全不同,如果真的像她写的葬花吟里面写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她不是应该像迎春那样懦弱,或者像惜春那样的逃避现实吗?为什么完全没有那样的表现呢?就是因为她并没有受任何委屈,包括物质和精神。
所以说,林黛玉后期性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在贾府优渥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了她傲娇的资本,不然,照着林黛玉本身小心翼翼的样子,大概会在贾府住不了多久就一命呜呼了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17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