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业革命不发生在中国呢?

不要给我太多历史原因,给点经济学解释!谢谢了

除去历史原因如重农轻商、重文轻艺之外,我国没能独立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应该是生产力水平太高了,这个高是相对于西方工业革命之前而言,十分成熟的封建土地制度配合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得掌握着大量社会财富的中国地主阶级完全不必考虑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底层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平民既没有精力参与资本生产,又没有能力促进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手工业小作坊发展壮大----而在事实上我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也处于极致状态,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欧洲机器织布的成本还高于中国的手工业作坊。
所以,贫瘠土地上的欧洲人在没有能探索出完善的封建土地制度并由此将封建土地农业生产力完全释放的情况下,只能谋求在“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商业模式下获得足够的财富,而资本主义萌芽也在其频繁的商业运作中完成了萌芽和壮大,终于厚积薄发式的发生了工业革命。
反观中国,数千年来在社会形态的进化中进入了农业经济的巅峰,以至于整个民族完全依靠农业经济就可以创造出举世无双的历史。然而,这种向农业经济特化的进化方式使我们的民族几乎丧失了文明的全能性。过分的依赖和专注于农业经济让我们的文明轻易的否认和放弃了从其他途径通往辉煌的种种可能。
类比于生物的进化,特化意味着某一方面的能力不断趋于极致时丧失了其他更多的能力,中国这颗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了数千年的巨星没能在欧洲之前发生工业革命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1
明清江南的重工业微不足道,没有什么重要发展。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采煤业外,江南基本上没有煤铁业。工具制造业还是继续生产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造船业有些发展,但江南所造的海船主要是沿海航运的沙船,最大的不过375吨。其数目从明嘉靖时的约1 000艘增至清道光时的3 000艘,总吨位从明末的5万吨增至清朝中叶的38万吨。
  
  第四节 明清时期江南河英国早期工业化的比较,与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

  第一、二节指出,工业革命初期的发明是不需要依赖科学知识的,而所谓的 “科学文化”与这些发明的关系也不明显,因此明清的科学虽然比较落后,但这些工业发明并非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李伯重尝试比较江南和英国的早期工业发展,来找寻18世纪期间工业革命单独在英国爆发的原因。

  李伯重指出,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37。

  自明朝后期至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多世纪里,江南棉纺织业的生产扩大了一倍多。到了19世纪初,江南从事棉纺织业的农户已占总数的65%以上,每年所需要的棉花达300万担。另外,江南丝织业的生产规模只不过略逊于棉纺织业,而其他轻工业,如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服装业及印刷业等,亦具相当规模。到了19世纪初,江南轻工业的重要性已和农业相当。

  相比之下,明清江南的重工业却微不足道,没有什么重要发展。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采煤业外,江南基本上没有煤铁业。工具制造业还是继续生产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造船业有些发展,但江南所造的海船主要是沿海航运的沙船,最大的不过375吨。其数目从明嘉靖时的约1 000艘增至清道光时的3 000艘,总吨位从明末的5万吨增至清朝中叶的38万吨。
 英国和明清江南的工业结构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却是能源和材料的低消耗者。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矿,但大部分在北方。江南本身的煤炭资源非常贫乏,附近省份如两湖、江西和安徽等的产煤量也不大,除去本地之用以外,可输往江南的煤炭极有限,而且价钱昂贵。

  
  第四节 明清时期江南河英国早期工业化的比较,与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

  第一、二节指出,工业革命初期的发明是不需要依赖科学知识的,而所谓的 “科学文化”与这些发明的关系也不明显,因此明清的科学虽然比较落后,但这些工业发明并非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李伯重尝试比较江南和英国的早期工业发展,来找寻18世纪期间工业革命单独在英国爆发的原因。

  李伯重指出,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37。

  自明朝后期至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多世纪里,江南棉纺织业的生产扩大了一倍多。到了19世纪初,江南从事棉纺织业的农户已占总数的65%以上,每年所需要的棉花达300万担。另外,江南丝织业的生产规模只不过略逊于棉纺织业,而其他轻工业,如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服装业及印刷业等,亦具相当规模。到了19世纪初,江南轻工业的重要性已和农业相当。

  相比之下,明清江南的重工业却微不足道,没有什么重要发展。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采煤业外,江南基本上没有煤铁业。工具制造业还是继续生产传统的简单手工工具。造船业有些发展,但江南所造的海船主要是沿海航运的沙船,最大的不过375吨。其数目从明嘉靖时的约1 000艘增至清道光时的3 000艘,总吨位从明末的5万吨增至清朝中叶的38万吨。

  英国方面,毛纺织业是工业革命以前的最大产业部门,但从事毛纺织业的农户不及总数的一半。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期爆发后,依赖进口棉花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其净产值在19世纪初已超过毛纺织业,成为英国最重要的产业部门。英国棉纺织业使用的棉花,自1760年的3万担增至1817年的90万担,但仍然不及江南的1/3。此外,英国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丝织业、麻纺织业、啤酒酿造业、肥皂和蜡烛制造业、皮革和玻璃工业等轻工业。但总体来说,英国轻工业的规模不及江南。

  相反,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却明显比江南优越。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的煤田总产量已达到4 700万吨,在两个世纪内增加了23倍。此时英国采煤业的净产值在所有工业部门中已仅次于毛纺织业。另外,铁的年产量亦从1611年的1.2万吨增至1760年的3万吨,其他铅、锡和铜等有色金属的采冶业也不断发展。英国的工具制造业自15世纪开始迅速发展,铁匠数目大幅增加,新的机器不断涌现,到18世纪又发明了蒸汽机及多种新式纺纱机,标志着机器制造业的逐步建立。建筑材料工业亦呈现重大变化,砖瓦逐渐取代了木材,成为主要建材。英国的造船业在16世纪时还不如江南,但其后便迅速发展。到了1760年,英国商船总数已超过7 000艘,总吨位在1792年达到154万吨,在一个世纪内增加了近5倍,远远高于同期江南沙船的总吨位。174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驶往中国的船队的标准船吨位已接近500吨,超过江南最大的沙船的吨位。

  英国和明清江南的工业结构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却是能源和材料的低消耗者。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矿,但大部分在北方。江南本身的煤炭资源非常贫乏,附近省份如两湖、江西和安徽等的产煤量也不大,除去本地之用以外,可输往江南的煤炭极有限,而且价钱昂贵。根据李伯重的估计,江南若要建立一个与1720年英国规模相当的制铁业,需要15万吨以上的煤,其价钱超过1 000万两白银。即使附近省份能出产这样多的煤,江南亦无能力购买38。此外,江南及邻近地区的薪炭资源也不丰富,除去其他用途外,可供工业使用的薪炭不会很多。

  江南一带有一些小型的铁矿和铜矿,但因为缺乏燃料而在明清时期没有开采。江南工具制造业和造船业所用的铁,主要来自昂贵的进口铁和废铁的再利用。

  在明清时期,江南只有浙西山区还有一些森林,但由于交通不便,能运出的木材不多,造船业和建筑业所需要的木材很多要靠长江中上游及福建的输入,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都相当高39。

  由于能源和材料短缺,明清江南的煤铁业、工具制造业和造船业等重工业发展缓慢,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另一方面,江南却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江南人口自明末的2 000万增至太平天国运动前夕的3 600万,同期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465人增至837人,为当时全球之冠40。相比之下,工业革命期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0人,总人口不过600万人41。况且,江南在普及教育和栽培技术人才方面很有成绩,劳动人口质素相当高,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技术专家和发明家,有过半出自江浙42。

  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43。而江南轻工业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棉花和蚕丝,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其他原料像稻谷和大豆等,则可依赖引进44。

  英国和江南的情形不同。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同时还能够从瑞典等国进口铁。因为它是岛国,依靠海路运送煤铁既便宜又方便。这些条件成为英国重工业能够迅速发展的大前提。

  因为工具和机器制造业落后,江南的轻工业一般都依赖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企业形式以家庭经营的小作坊为主,使用复杂机器的较大规模作坊非常罕见45。但中国并非缺乏制造大型复杂机器的知识,在元代发明的水转大纺车的技术水平已接近英国工业革命前期所发明的纺纱机,只不过因为水力和材料的短缺,该纺车未能在明清江南使用及得到进一步发展。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教授霍布森(John Hobson)更相信,中国宋元时期的纺丝机在13世纪辗转传入意大利,然后再传入英国,这些中国的纺丝机便是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纺纱机的前身46。

  江南的轻工业还有一个特点,在明清时期,农村地区大部分时间相当安定,没有战乱,小作坊无须城池保护,加上农村工资比城市低廉,因此明清的家庭小作坊便集中在农村地区,而江南的劳动密集型水稻经济正好与家庭小作坊式手工业互相配合。这种现象在日本的德川时期和明治前期也出现过。
明清江南偏重轻工业是基于资源条件和地理因素.
   江南的技术人才是明清时期全国最优秀的,只可惜他们的才干没有机会在重工业方面发挥。而北方的煤铁丰盛地区,在北宋以后饱受战火蹂躏,科技人才和知识损失不少,到了明初已非经济蓬勃及原始工业发达之地;在缺乏技术人才的情形下,发展速度自然也较缓慢。
由于中国统一后外族一般构不成严重威胁,真正威胁皇帝地位的更可能是内部力量,统治者便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内统治上。中国的皇帝为了政权的稳定需要一批有能力的人来帮助治理天下,从唐代开始就实行科举制,全国有能力的人只要能通过科举选举就能成为“人上人”。在这种分配制度的激励下,民众从小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人人都往科举路上挤。科举制度将考试的内容限定在儒家学说范围内,这使得无数有天赋的人才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和掌握文字表述的能力,因而无暇顾及其他知识。虽然中国在明朝初年就基本具备了发生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分配激励制度的阻碍,工业革命还是不可能在中国首先发生。
第2个回答  2012-06-01
资本主义萌芽的受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封建模式的生产关系限制。
第3个回答  2012-06-02
封建主义太过于强大,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空间不是很大
第4个回答  2014-05-15

    因为中国闭关锁国,而英国正在扩张海外殖民地和积极的进行海外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大导致国内的劳动力和产品都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下让工人和商人们急需能够快速生产的机器!

    因为中国封建专制,而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确保了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