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植物比喻戏剧

如题所述

中国戏曲,历来是诗、画、戏融为一体。就“戏”与“画”的关系而言,是戏中有画,画中有戏。不妨用郑板桥的一句诗,比喻戏曲的画意:“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戏曲的画意,有的是通过诗的语言,诉诸欣赏者的想象,而间接呈现出来。戏曲是“剧诗”,是用诗写成的戏。“诗”与“戏”的水乳交融,犹如“画”与“戏”的珠联璧合。而戏曲的诗,特别是古典戏曲中的诗,不同于歌剧或音乐剧中的诗,戏曲之诗,多有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鲜明特色。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的诗,苏轼曾评论:“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又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此间风物属诗人。”一语道破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的特征。戏曲之诗,主要是唱词,它虽然不是独立成章的诗篇,但往往也像王维的诗一样,诗情与画意交融。如《西厢记》中脍炙人口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闭目想象一下,这俨然是一幅意境深远、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象这样画意很浓的唱词,在戏曲中所在多多。戏曲的画意,有的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诉诸欣赏者的想像或直观,而既间接又直接地呈现出来。如川剧《秋江》,通过上船、撑船、行船、破浪飞舟等虚拟的生动表演,让观众在脑海里出现了意境优美的青山流水行舟图。而老艄公的鹤发童颜,一袭青衫,与陈妙常的青丝粉面,艳丽裙裾,鲜明对比,相映成趣,俨然是赏心悦目的白发红颜行舟画。难怪当年叶盛章与黄玉华主演的《秋江》,在布加勒斯特“把各国代表惊呆了”。除了精彩的虚拟表演,美妙的服装、化妆,演出来的浓郁的画意,正是他们“惊呆了”的一大妙处吧?再如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其中下腰“闻花”的表演,十分传神地闻出了一幅花枝月影美人图。至于《梁祝》的“十八相送”,更是像用摄像机跟拍出的一组优美的风光片,像一幅流动的长卷山水画,真个是画中人如画,人在画中行。戏曲的画意,有的是通过舞台美术,诉诸观众的视觉,而直接呈现出来的。首先是舞台布景,自始自终,作为戏曲优美的舞台画面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戏曲布景多以写意为主,那些远虚近实的写意布景,或碧水含烟,岸柳成行;或大漠孤烟,残阳如血;或晴空万里,遍地黄花;或月色朦胧,茂林修竹,无不是赏心悦目的写意画。即便是装饰性布景,那梅兰竹菊,那松鹤延年,那喜鹊登枝,也很是愉悦观众的眼睛。其次是演员的服装、化妆、脸谱,更直接以演员为素材,把他画成了画儿一般的角色,有的像仕女图,有的像秀士图,有的像仙翁图,有的像漫画,有的像卡通画。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形神兼备,美不胜收。“戏”与“画”,二位一体,使戏曲平添三分春色。一些在美术方面目光敏锐的画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一眼就看出了或品出了戏味与画意交融形成的独特美感。乃至在画廊中,出现了别具一格的“戏画”,如大画家李可染,便是戏画高手。他画的戏画《钟馗送妹图》,相当绝妙,被称为“精微”之作,亦即精到、传神。戏剧《钟馗嫁妹》中的两个角色,形神各异:一个又黑又丑,一个又俏又美,一个高大笨拙,一个娇小聪慧,对比鲜明,相映成趣,确是“好画”,这“好画”由李可染施以鬼斧神工,就更加惟妙惟肖、传神得很了。因为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所以,如果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家,具有画家的修养,他演的戏一定不俗,一定是画意浓,品位高。梅兰芳的戏雅致精美,同他以作画陶冶性情有关。新凤霞的评剧清新脱俗,其中也得力于她的画画。京剧大家俞振飞,以其戏有“书卷气”而著称。他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像一幅幅水墨丹青那么好看、那么优美。那么,他表演中的“书卷气”、“图画意”,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他自幼受父亲熏陶,从六岁开始便临摹汉碑与魏碑,十四岁从师陆廉夫学画,算得上是一个业余画家。也许他的画并不著名,但画意、画境对他的熏染,可能比他的画本身更可贵。以画师的修养与气质去演戏,其戏能不如诗如画,能没有书卷气吗?据说,他演《长生殿》、《太白醉酒》,之所以那么诗情画意,个中因由之一,是在演戏前,不仅品味了大量古诗,而且揣摩了大量国画。戏外功夫用到戏内,达到了戏中有画、画中有戏的美妙境界。 补充: 戏曲为什么又被称为梨园?唐明皇(唐玄宗)是一个风流皇帝,他酷爱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他在宫里养了上千个歌伎、舞伎。皇宫的禁苑里有一个很大的园子遍植梨树百余棵,名叫“梨园”,但是这并不是单纯的果园。梨园里有宫殿、酒亭球场等豪华设施,是供皇室和达官贵人们娱乐的场所。唐明皇就将这些人都集中在“梨园”里,练习歌舞、戏曲,以备宫中开宴会时来表演助兴,也供唐明皇平日娱乐之用。他还亲自担任了“梨园”的崔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这个“梨园”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训演员的地方。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们编撰节目,象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因此,在“梨园”这个地方培训过表演行当的都叫“梨园行”。在这里学习过的都叫“梨园弟子”。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 补充: 戏曲别称菊坛梨园,菊坛泛指梨园行。传说宋高宗时内宫有菊夫人,善歌舞,精音律,宫中称为“菊部头”,“菊部”之称源出于此。宋代时将宫廷内歌舞伎的班首称做“菊部头”。很多学者和戏剧家也习惯把戏曲界雅呼为“菊坛”,如丁秉燧先生著述的《菊坛旧闻录》、刘东升所著《菊部赏花记》等都是关于梨园记事的作品;1921年易俗社赴武汉演出,时报界评价演员刘箴俗时说到:“有过人之才,欧梅之风,将来菊部争胜,梨园杰出,合欧阳予倩、梅兰芳鼎足而立,有厚望焉”。“菊坛”的意思由此可窥。 追问: 用仙人掌比喻文学,那用什么比喻戏剧呢?例:文学批评大概像仙人掌花,高大吓人,刺多花少,却大剌剌地像一声轰雷似的拔地而起 回答: 如果有什么植物可以称之为戏剧艺术的,大概就是昙花了吧。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术,在丝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使人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蕊,而是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声的拆展的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