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发展过程或演变

如题所述

一、最初的九十年左右,即至开元十五年前后,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就表现领域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

就诗的形式说,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并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到了开元十五年前后,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兴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经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

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荚蓉。后人对此期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三、天宝后期至贞元年间,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一社会大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

正当唐诗发展到它的高峰的时候,唐代社会也从它繁荣的顶峰走向动乱与衰败。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伟大的诗人.就是诗圣杜甫

他直面这场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以动地的歌吟.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血泪。把强烈深沉的抒情融人叙事手法中,以叙事手法写时事,从题材到写法,都不同于盛唐诗了,这可以说是唐诗发展中的一种转变。此后大历诗人出来。

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

四、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改革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韩愈、孟郊、李贺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炼字的影响,更加怪变,怪怪奇奇。甚至以丑为美,形成韩、孟诗派。

白居易、元稹,还有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高的水平上,在盛极难继的局面中,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

五、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也趋向细腻。诗歌创作也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隐突起,聚显光芒。

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扩展资料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唐诗的发展演变
唐诗,中国文学史上最绚烂的篇章,它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繁星,闪耀在中华文学浩渺的苍穹中。从它在初唐的产生,盛唐的发展,中唐的繁荣,直至晚唐的衰落,无数位伟大的诗人用他们毕生的心血,为我们奉献出了无法估量的优秀作品。
说到唐诗的发展演变,总体上应该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唐阶段,盛唐阶段,中唐阶段,晚唐阶段。

1.初唐

初唐贞观前期的诗歌反对浮靡文风,主张合南北文学之两长,而到了贞观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他创作了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称为“上官体”,这些作品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但笔法精细,绮错婉媚,又提出了诗歌对偶形式上的“六对”与“八对”之说,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宗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霸诗坛,号称四杰。他们的诗作一方面承袭齐梁遗风轻艳绮丽,另一方面力图突破宫体诗呈现出新的倾向和精神。他们热切要求抒写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宫廷走向市井和社会人生,由台阁应制扩大到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情感真挚。王、杨的五言诗,卢、骆的七言诗自觉地变革着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之后的初唐诗坛又陆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例如沈佺期和宋之问以及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和杜审言等诗人,他们醉心于诗歌声律的探讨,在南朝沈约、谢眺为代表的“文明体”基础上,发展到讲究平仄,悟出一定的平仄规律,从而完善并推广了律诗的声律,使近体诗成熟而广为流行。
初唐期间也兴起了古体诗。其代表人物陈子昂,张九龄以复古为号召,推崇建安文学,提倡正始文风,与初唐四杰,沈宋之近体诗相对立。他们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理论,这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陈子昂高举“兴寄”与“风骨”两面大旗,致力于复归风雅。其《登幽州台歌》、《感遇》38首,以及张九龄的《感遇》12首、《望月怀远》等诗篇,语言质朴清刚,充满激越壮伟的气概和深沉忧愤的现实关怀,影响颇为深远。其后,李白的创作、韩愈的散文、白居易之诗歌,皆承袭陈子昂的思想。
初唐还有两位杰出的诗人刘希夷和张若虚,他们以孤篇著称于世。刘希夷在《代悲白头吟》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抒发了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了诗人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

2.盛唐

盛唐诗歌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流派,分别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咏怀古诗派;以杜甫为代表的爱国忧民诗派。这个时期的诗歌风骨声律兼备,既表现了一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又表现了一种追求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
(1)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孟浩然、储光羲、斐迪、常建、刘长卿、韦应物等著名诗人。他们承袭东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风,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这些诗人或仕途受挫、隐逸以求精神解脱,或走所谓“终南捷径”,隐逸以求入仕。他们的诗笔寄情山水,心惬田园,自然、宁静、空灵、禅悦、入画的境界成了他们诗歌的最高追求。代表诗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以禅入诗、富于禅意与禅趣,这也是山水田园诗派诗歌的主要特点。
(2)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有高适、李颀、崔颢、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著名诗人。他们采用乐府体裁来描写现实和社会人生,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战争的反思,诗风雄浑、格调悲凉。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和《出塞》铿锵悲壮;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高适的《燕歌行》等边塞诗,也以苍凉悲壮的诗风,铺展盛唐边塞风光与征战场景的长幅画卷,并在建功立业的热忱中反思战争,抒发征夫与少妇之间的离情别恨和相思之苦。他们将高昂的意气与冷峻的现实相结合,慷慨悲壮、哀婉动人。
(3)以李白为代表的咏怀古诗派。李白继陈子昂之后,提倡复古,作《古风》59首,手法多比兴寄托,抒发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往往以寓言和咏史之形式抨击时政和腐败现象。他的诗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揭露、抨击朝政的昏暗,表现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对劳动者和广大妇女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歌颂自然山川之美;歌颂友情和爱情的真挚。他的诗作出神入化,充满瑰玮绚烂的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诗仙”。
(4)以杜甫为代表的爱国忧民诗派。杜甫一生处于剧烈动荡的社会之中,生活穷困不堪。但他以自已的儒学家世传统自励,“穷年忧黎民”“济时肯杀身”表现出顽强的爱国救世的精神,并以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从事诗歌创作。他忠实而沉痛地纪录了唐王朝经过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整个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用诗写历史和社会时事的重大事件,把诗和史结合起来,加重诗的沉重感,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一大贡献。他根据长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出《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称为“三吏”和“三别”等名篇,描绘了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景,对劳动人民和贫寒的知识分子寄寓深切的同情,与李白并称“李杜”,被誉为“诗圣”。

3.中唐

盛唐后期,由于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政治文化受到沉重打击,元气大伤,诗坛也沉寂了一段时间。只有代宗大历时期的 “大历十才子”继续写作,他们大多是官场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除了卢纶的边塞诗气势雄浑、韦应物的忧民诗情感深沉之外,多写自然景物和乡情旅思,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诗坛终于逐渐重振旗鼓,有“诗到元和体变新”之说。当时诗坛上活跃着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和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此两诗派都深受杜甫的影响,但各有不同的倾向和特色。另有两位具有唯物论思想的著名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也都积极参加古文运动,而且又长期遭受贬谪、仕途坎坷。
(1)韩孟诗派,有贾岛、卢仝、李贺等著名诗人。他们继承先秦两汉的散文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华而不实的骈文,积极倡导古文运动。韩愈后来被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风力求新奇,喜用僻字险句,又以诗发议论,使诗散文化,对后来的宋代诗歌影响较大。其代表诗作有《晚春》《青青水中蒲》等。孟郊的诗主要写民间疾苦,所作《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千古传诵。孟郊与贾岛齐名,被视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2)元白诗派,有李绅、张籍、王建等著名诗人。他们积极开展新乐府运动。诗作力求通俗化、大众化,注重讽喻比兴,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认为凡诗必须具备情感、语言、声韵、思想四要素,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以新题乐府为形式的政治讽喻诗、纪实诗。其中有白居易的描写社会痛苦的《卖炭翁》、元稹的《田家词》、张籍的《野老歌》和王建的《水夫谣》等。
(3)刘禹锡的民歌诗体与柳宗元的山水之作。刘禹锡与白居易友善,合称“刘白”。他性格豪迈坚韧,写有讽喻诗《戏赠看花诸公子》和怀古诗《乌衣巷》等,其诗风文采清新、气脉雄伟;而仿民歌写作的《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等充满生活情趣,富有平民文学的气息,被誉为“诗豪”。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性格清高孤傲、多忧善感,文笔简练传神,诗风幽清悲凉,多写山水景物,写有《江雪》《溪居》等名诗。

4.晚唐

晚唐诗人全面继承初、盛、中唐时期的诗歌创作风格,并有进一步的开拓。所谓继承,就是将以前的诸朝诗歌境界和语言继承下来。所谓新的开拓、是指作为唐诗特长的律诗被发展至精美之地步,而且开辟了新的艳情之境。李商隐、杜牧和温庭筠等重要诗人在创作上精于遣词、巧于用事,形成精巧秾丽之诗风。同时由于晚唐时期离乱的影响,有些诗作也多少流露出感伤、惆怅和失落感。
李商隐擅长七律,是杜甫之后七律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作注重挖掘内在心灵,以朦胧多义的意蕴,精严隐微的声律,对仗和用典,营造凄艳绝丽的审美境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情深绵邈、典雅艳丽。其诗作的题材也十分广泛,有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的,自伤身世的,富于人生哲理的,悼念亡妻的,展示唐王朝兴衰的长篇叙事诗以及托古讽今的政治诗等等。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强盛,常借咏史的题材横议时事,创作了讽喻诗《题乌江亭》和感时叹世的《感怀诗》,以及以妇女为题材的《泊秦淮》等。其诗风清丽婉约,并有倜傥纵横之气势与缠绵悱恻之情思相融合的独特风格。
另一派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杜荀鹤等,用浅近通俗的语言和“新乐府”的体制描写现实生活,揭露社会腐败,关怀民生,特别是描写农民的苦难。皮日休的《正乐府》《三羞诗》、聂夷中的《伤田家》等诗篇,写尽农民被剥削之惨痛,诗风质朴无华、内容深刻、震撼人心,在晚唐的靡丽诗风中独树一帜。
此外,韦庄与温庭筠同为唐末五代“花间词派”的先导。韦庄与韩偓、罗隐也同为唐末诗坛的“华岳三峰”。韦庄的长篇纪事诗《秦妇吟》记述了黄巢起义唐末战乱的史实,被视为叙事诗的一座丰碑。其感伤的怀古诗《台城》《金陵图》和描写男女的离情别恨的《荷叶杯》《木兰花》等花间词,于清丽中隐含风骨,也蕴含王朝末世的悲哀。
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作多咏宫廷妇女和香艳风情。他精通言律、洞晓曲调、更善于作词,大都以秾艳华丽之语辞,描写妇女之心神形态、多用比兴、以景寓情,创造朦胧幽渺之意境。代表词作有《菩萨蛮》、《梦江南》等。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将温庭筠的词作列于首位,对后来的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形式。由于唐代诸朝皇帝多爱好诗歌,并制定进士科考试注重文章诗赋,诗歌成为文人追求功名的有力工具,所以诗歌创作蓬勃发展。唐诗作品之丰富多彩,思想内容之深刻而富含艺术性,超过了当时其他体裁的作品。它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本质和历史面貌,在唐代文学中,唐诗的成就最为辉煌。
前人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这种分法虽然不一定十分科学,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为后人沿用至今。而这种分法并不意味唐诗的发展是由盛到衰,而是表示各个阶段有各自的特色和创新。
我认为,唐诗的发展演变整体上是以整个唐代为依托的,它在初唐产生,最终又随着唐朝的灭亡而走向衰落,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时局状况密不可分。而唐诗中所透露出的那些思想内容,也是对当时社会最深刻的反映。追问

晚唐发展怎么样?

追答

晚唐后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此时,唐王朝受到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最后打击,已经面临全面崩溃,这给士大夫的心理以巨大的冲击。传统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欲又在他们心中萌生,儒学精神再一次被捡起来当作救世之方。这一种短暂而徒劳的努力,在文学中也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散文方面,是古文运动的功利主义思想主张重新抬头,散体文又一次受到重视,并且,其内容因失望而变得更尖锐,表现出强烈的讽刺与批判性。在诗歌方面,则是向两端发展:文人们一方面重提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并且写出了不少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时代无可奈何地衰落,而消沉地追寻个人心理的平静,因此写出许多散发着哀愁迟暮之气的山水诗。这种情况常常是出现在同一人身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2-17
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