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翻译

原文 :1)樊迟出,子曰:下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原文:
13.4樊迟请学稼(1),子曰∶“吾不如老农(2)。”请学为圃(3),曰∶“吾不如老圃(4)。”樊迟出,子曰∶“小人哉(5),樊须也!上好礼(6),则民莫敢不敬(7);上好义(8),则民莫敢不服(9);上好信(10),则民莫敢不用情(11)。夫如是(1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13),焉用稼(14)!”
注释:
(1)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请:要求。稼(jia4):种庄稼。(2)老:指有经验的。(3)为圃(wei2 pu3):种菜。(4)老圃:有经验的菜农。(5)小人:指做普通百姓。(6)上:在上面做官。好(hao4):重视、追求。礼:对职位和本分的规定。(7)则:就。莫:没有人。敬:谨慎小心。(8)义:道义,指符合天地之道的应该做的事。(9)服:信服。(10)信:用真诚求得信任。(11)用情:用真情相待而不互相欺骗。(12)夫(fu2):语气词。如是:像这样。(13)襁(qiang3)负:用布把婴儿包起来背(bei1)在身后。(14)焉:怎么。用稼:指用学习种庄稼来限定自己。
译文:
孔子弟子樊迟要求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农民。”樊迟又要求学习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菜农。”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樊须(的志向)只是要做一个普通百姓啊!在上面做官员能够追求礼义,民众就没有人敢不谨慎小心;在上面做官员能够讲究道义,民众就没有人敢不信服;在上面做官员能够重视信用,民众就没有人敢不真诚相待。如果做到这样,四方的民众就会背着他们的孩子自己前来了,怎么能只把自己局限在做个种庄稼的人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6
待樊迟出去后,孔子为其余的弟子说明不用学稼的道理。

“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不是褒贬之辞,是指种五谷、治园圃种菜蔬而言,这些都是小人之事。所以小人是老农老圃的称谓。

在孔子时,政治不好,礼乐行不通,樊迟请学稼圃,意思是在讽劝孔子教民稼穑,这样对于民生也有益处。但孔子不以为然,而以办政治为重要,所以解释,在上位的人好礼,民众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人好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好信,民众就不敢不用情。情是情实,用情,是以诚实相待。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如此,四方之民自然襁负其子而来归。何用自己耕稼。襁负是用布将小儿束负于背上。

“焉用稼”,是孔子勉励弟子们要研究修己安人的大学问,要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不要分心去种谷种菜,因为种谷种菜的事情自有农业专家如老农老圃去作。而且农业是否振兴,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则农业以及工商等业都兴不起来。所以改善政治实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由此可知,“焉用稼”一语并非忽视农人与农业。孟子滕文公篇辩论许子并耕之非,可以参考。
第2个回答  2008-01-16
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领导重视礼法,则群众不会不敬业;领导重视道义,则群众不会不服从;领导重视信誉,则群众不会不诚实。如果这样的话,则天下百姓都会携儿带女来投奔你,哪用得着你自己种庄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