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才能称“祖”, 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敢称“祖”?

如题所述

所谓的“祖”,也就是庙号里面的“祖”号,是皇帝死后对其一生评价的制度,与庙号相对应的是谥号,两者统一构成了古代帝王的评分体系。

从汉朝之后到唐朝之前,皇帝称谓必称谥号,因为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比如汉武帝刘彻,隋文帝杨坚;唐朝之后,一改这种称谓,一般称皇帝为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为什么对皇帝的称谓有这样一个转变呢?

原因就是唐朝之前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而到了唐朝之后,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当然也有谥号,但是这个谥号太长了,而且是越来越长的那种,所以我们称唐朝皇帝的时候都是庙号。

庙号中无非是祖号和宗号,在庙号体系中,祖号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两汉时期只有两名,一个是西汉的创立者刘邦,另一个是东汉的创立者刘秀。可以说,有一个祖号是相当牛叉的,但是没有祖号,搞一个宗号也是可以的。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号一点点泛滥,曹操、曹丕、曹睿三人庙号都是祖,这个现象到唐朝时期有所改观,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成为祖,像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开创贞观之治,但是庙号只是太宗。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是为宋太祖,靖康之变后,赵构被拥立为皇帝,开创南宋政权,庙号是为宋高宗,而并不是什么宗,当然“高”也是很好的庙号。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是为明太祖,这里面要说的一点是,朱棣死后,当时的庙号是明太宗,后来到嘉靖皇帝的时候给追封为明成祖,是历史上比较少的,庙号由“宗”提升为“祖”。

那么就到了问题的本身,清朝时期,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被称为清太祖,顺治时期,清军入关建立了大一统的清政权,是为清世祖,到康熙皇帝死的时候,庙号又被称为清圣祖。

为什么清朝皇帝的庙号中可以有三个祖号?

努尔哈赤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顺治和康熙,顺治一生其实并没有做出多少事迹,只不过赶上了好时候,清军由此入关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评顺治庙号为世祖,明显跟刘秀一样,有再创之功。

实际上,对清朝有再创之功的人并非是顺治,而是皇太极,努尔哈赤统治后期,后金政权的处境很艰难,皇太极继位后,通过改革建立了清国,彻底奠定了清军入关的基础,其亲自主导的松锦大战,更是一举消灭了明军主力,入主中原指日可待,只是因为皇太极暴毙而死,第二年顺治就在多尔衮的拥立下入关了,这都是命啊!

康熙皇帝为何可以称圣祖

到了康熙已经是清朝政权的第四任皇帝,也是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按照道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称为祖号的。

康熙死后,雍正在与大臣评定庙号的时候,雍正力排众议:“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也就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山为祖,守成为宗”的标准,对康熙的功劳进行肯定,进而使康熙符合祖号的要求,而且是圣祖。

到这里大家也能够看出来,庙号已经成为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下的一种为君主歌功颂德的工具,康熙也许符合祖的标准,但是如此一来,祖号必然成为曹睿那样的皇帝那样,活着的时候就敢称自己为烈祖,原因是:“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乾隆死的时候,嘉庆与大臣认为乾隆皇帝“继统绪则为守成,论功业则兼开创”,也要上祖号,经过复杂的讨论,最后放弃了,给弄了一个高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