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社会,伦理的名句有哪些

如题所述

  1.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2.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3.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

  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7.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8.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工作之后还有余力的就应该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研究之余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与实践。

  9.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4
社会、伦理、情感
1.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2.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3.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
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7.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8.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工作之后还有余力的就应该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研究之余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与实践。
9.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第2个回答  2018-07-14
《论语》的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修养,教学,礼乐,政治,人格这六个方面。作品简介:《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作品特点: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