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航天」,你最先能想到什么?

如题所述

第70届国际宇航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开幕,在开幕当天的第一场全会活动上,预定发表演讲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没有出现。

在现场观众“集体施压”下,即将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席的帕斯卡莱·埃伦弗罗因德将“缺席”归因于“时间冲突”,但并未进一步解释。而会场的一些人士说,是因为中国代表团赴美签证受阻了。

10月23日,这一消息得到中国官方证实。在当天召开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华春莹回应:中方代表团集体缺席今年的国际宇航联大会,原因就是美方没有及时发放签证。

除了拒签中国代表团,在21日上午的国际宇航大会开幕式上,美国副总统彭斯还宣称,要推动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航天合作,而美国要与“志同道合的热爱自由的”国家合作。

这番讲话遭到部分与会人员抵制。实际上,一些航天界人士17日就曾发起一封致大会的公开信,认为彭斯出席开幕式与国际宇航大会主张国际合作的宗旨相悖,目前已有200多人参与署名。

在这种探讨航天国际合作的场合,人们显然认为中国不可或缺。

中国历来是国际宇航大会的重要参与方。2018年在德国不来梅举办的第69届大会上,中国代表团“阵容强大”: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展示了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

国际宇航大会(IAC)是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F)成员举办的年度会议。IAF于1951年创建,支持各国在所有航天相关活动领域开展国际合作。IAF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成员,包括各国航天机构、公司、社会团体、协会和学会等。

我国曾两次举办国际宇航大会

“开放与合作”均为题中要义

1996年10月7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47届国际宇航联大会。

这次大会主题为“空间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宇航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其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得到以下共识:

1 航天技术的发展已经为人类调查资源、监测环境、防灾减灾事业开拓了全新的境界。因此,充分发掘航天技术的潜力造福于人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把握好这一机遇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2研究和开发航天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推动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扩大空间应用的范围,需要各国增进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使人类有限的资源发挥出尽可能大的作用。中国愿意进一步增进与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国际航天技术的发展,扩大空间应用范围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3 人类要真正认识和驾驭太空,扩大空间技术的应用范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待于培养千千万万有志于航天事业的新一代人才,进行艰苦而执着的奋斗。

2013年9月23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主题为“推动航天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大会持续5天,有来自美国、俄罗斯等74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府机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和青年学生约3600人参加。

时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会上依据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总结了四点启示:

第一,追求科学真理。人类永远有探索未知的理想,科学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点上。霍金说:“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弄个明白——它为何如此,为何存在。”宇宙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有的国家、有的民族走得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都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追寻。

第二,促进人类和平。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开发利用太空应以和平为本。1951年国际宇航联合会成立的宗旨,就是全球宇航界联合起来,推动和平利用太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说:“为了人类的和平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

第三,谋求民众福祉。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第四,扩大国际合作。共享太空是各国的平等权利。中国愿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发展航天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秉承合作开发、共享太空理念,加强国际航天交流与合作,让太空开发的成果造福全人类。

实际上,从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风云气象卫星等中国航天的大动作中,很容易看出中国航天秉承的“开放拥抱世界”态度。

在嫦娥四号任务中

今年,我国嫦娥四号任务成功实现月球背部软着陆和巡视探测,这是具有“人类首次”意义的创举。中国航天毫无保留,将怀抱向全世界张开——

中国航天广发“英雄帖”,邀请有志之士共同“搭乘”嫦娥四号任务“专列”,奔赴月球背面开展科学研究。召集令一出,响应者云集,嫦娥四号任务收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近20个载荷的合作意象。

经过国内外专家的遴选和评审,最终,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等国际合作科学载荷,搭乘嫦娥四号探测器,参与了人类首探月背之旅。

在空间站任务中

今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

来自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的23个机构,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的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建造任务。那时,如果美国等国家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空间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而中国,把如此宝贵的机会向世界免费开放了。

我们都知道,太空探索只有逗号,没有句号,需要航天人有比太空还宽广的胸怀,以执着无畏的献身精神,永不停步地探索,永无止境地追求。

中国航天,初心不变,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共同谋求人类福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24

说起中国航天,你会想到什么?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奋斗征程,还是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次次点火?或者是一条条标语、一个个口号?

“长征”系列

️“长征”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就是把“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天舟”货运飞船、“东方红”卫星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送到太空的一种运输工具。

因为卫星、飞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长征系列火箭运输。

长征火箭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其中,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迄今为止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天宫”系列

“天宫”是我国的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前期,相当于太空基地。

我国目前还没有空间站。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航天器。我国目前只有“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成功升空。“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迄今为止,“天宫”系列与“神舟”系列实现了四次对接,分别是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以及2016年10月19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神州”系列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是航天员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迄今为止,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飞船结构分为: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附加段,四部分。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天舟”系列

“天舟一号”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可以对未来空间站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货物补给的支持。迄今为止,我国进行太空货运的“天舟”系列,只发射有“天舟一号”。

天舟一号“嫦娥”与“玉兔”系列

“嫦娥工程”是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迄今为止,我国“嫦娥”系列均在四川西昌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

由此可以看出,“玉兔号”是随“嫦娥系列”踏上月球,并对月球进行巡视探测的机器设备。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携带“玉兔二号”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

第2个回答  2022-04-24

1970年,中国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在我国当时极度困难和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的总体技术要求。随后我国的航天事业突飞猛进……

1、“长征”系列️。“长征”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就是把“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天舟”货运飞船、“东方红”卫星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送到太空的一种运输工具。因为卫星、飞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长征系列火箭运输。长征火箭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其中,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迄今为止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2、“天宫”系列。“天宫”是我国的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前期,相当于太空基地。我国目前还没有空间站。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航天器。我国目前只有“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成功升空。“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第3个回答  2022-04-24

说起中国航天,你会想到什么?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奋斗征程,还是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次次点火?或者是一条条标语、一个个口号?

“长征”系列️
“长征”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就是把“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天舟”货运飞船、“东方红”卫星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送到太空的一种运输工具。因为卫星、飞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长征系列火箭运输。

长征火箭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其中,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迄今为止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天宫”系列
“天宫”是我国的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前期,相当于太空基地。我国目前还没有空间站。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航天器。我国目前只有“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成功升空。

“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迄今为止,“天宫”系列与“神舟”系列实现了四次对接,分别是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以及2016年10月19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神州”系列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是航天员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迄今为止,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飞船结构分为: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附加段,四部分。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天舟”系列
“天舟一号”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可以对未来空间站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货物补给的支持。迄今为止,我国进行太空货运的“天舟”系列,只发射有“天舟一号”。

“嫦娥”与“玉兔”系列
“嫦娥工程”是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迄今为止,我国“嫦娥”系列均在四川西昌发射升空。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由此可以看出,“玉兔号”是随“嫦娥系列”踏上月球,并对月球进行巡视探测的机器设备。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携带“玉兔二号”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

第4个回答  2022-04-24

说起中国航天,你会想到什么?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奋斗征程,还是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次次点火?或者是一条条标语、一个个口号?

“长征”系列️
“长征”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就是把“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探测器、“天舟”货运飞船、“东方红”卫星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送到太空的一种运输工具。因为卫星、飞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长征系列火箭运输。

长征火箭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其中,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迄今为止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天宫”系列
“天宫”是我国的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前期,相当于太空基地。我国目前还没有空间站。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航天器。我国目前只有“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成功升空。

“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迄今为止,“天宫”系列与“神舟”系列实现了四次对接,分别是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以及2016年10月19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神州”系列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是航天员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迄今为止,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飞船结构分为: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附加段,四部分。轨道舱被称为“多功能厅”,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它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清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天舟”系列
“天舟一号”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可以对未来空间站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货物补给的支持。迄今为止,我国进行太空货运的“天舟”系列,只发射有“天舟一号”。

“嫦娥”与“玉兔”系列
“嫦娥工程”是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迄今为止,我国“嫦娥”系列均在四川西昌发射升空。2007年10月24日,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由此可以看出,“玉兔号”是随“嫦娥系列”踏上月球,并对月球进行巡视探测的机器设备。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携带“玉兔二号”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正常工作,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互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