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渊明饮酒诗后》苏轼 翻译

如题所述

陶诗云:“但恐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此未醉时说也,若已醉,何暇忧误哉!然世人言:“醉时是醒时语。”此最名言。

张安道饮酒,初不言盏数,少时与刘潜、石曼卿饮,但言当饮几日而已。欧公盛年时,能饮百盏,然常为安道所困。圣俞亦能饮百许盏,然醉后高叉手而语弥温谨。此亦知其所不足而勉之,非善饮者,善饮者淡然与平时无少异也。若仆者又何其不能饮,饮一盏而醉,醉中味与数君无异,亦所羡尔。

———《东坡题跋》


〔注〕 张安道: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慷慨有气节,任官四川时,赏识苏轼父子三人。曾荐苏轼为谏官,轼下狱,又抗章解救。轼终身敬事之。刘潜:字仲方,好为古文,与石延年为酒友。石曼卿:石延年,字曼卿,北宋文学家。欧公: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圣俞: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叉手:拱手。


鉴赏

自从作诗惹出祸事,被贬谪到黄州之后,便开始了苏轼政治上失意,生活上波折迭起的时期。在黄州,他的职务是团练副使,实则徒挂虚名,不能参与政事。他也自知不容于在朝的政敌,所以极力约束自己,蛰居很少出门,更不敢发表意见和作诗了。尽管如此,但牢骚是满腹的。在这种困苦的环境里,惟一的排遣办法是从酒中寻找自己的世界。正如苏轼自己所说的:“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这样,似乎可以把痛苦的现实暂时忘得一干二净了。然而,到了这个境地就没有苦恼了么?不,他发现了更为令人懊丧、可畏的后果,这就是他曾慨叹过的“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也就是怕这个“醉时是醒时语”,万一醉后的心里话漏了出来,传到京师,那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这篇题跋不但反映了苏轼此时的微妙心情,还生动地描述了与他同时代的一班大作家的饮时情态,将他们的一个生活侧面呈露在读者面前。在这短短的200字中,苏轼写出自己的情怀、他人的醉貌。中间一段,着墨无多,而所写到的人,却是人人面目各具,人无赘语,语无赘词,每个人的酒量、酒后情态都活现纸上,表现了他们各自的素养和性格特征,使得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些作家都有煌煌大著的诗文集,还有别人为他们写作的传记、行述等,虽能反映他们一生的思想和行事,但是像这样生动活泼而又很有价值的生活细节的描绘,却是难得一见的。无他,传记等只着重记述他们的大节高行,而对生活琐事不屑涉笔,题跋之可贵和值得重视,大概恰在于此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01
陶渊明的诗写到:“很害怕做错事犯错误,你应当宽恕喝醉了的人。”这句话是没有喝醉时说的,如果已经喝醉,怎么会顾及担忧做错事呢!然而“世上之人说自己喝醉了其实他是清醒的”这句话,是至理名言。
张安道喝酒开始时不说喝多少杯,曾经与刘潜、石曼卿饮酒,直说要喝几天而已。
欧阳修年轻时候,能喝百杯,然而常常被张安道的酒风困扰(或者这里说是灌醉?)。
梅圣俞也能喝百余杯,喝醉之后两手交叉话多、乱说没有顾及@!#!¥@(这几个字不知道怎么理解,是一种醉态的描述)。
这也是知道他有所不足而说他,并非能喝的人。

能喝的人,喝多了之后与平时没太大差别
我为臣,怎么能不能喝酒,只是喝一些就会醉,喝多了就会跟他们一样胡言乱语,不敢放情饮酒怕酒后失言,所以很羡慕他们。
第2个回答  2022-08-28
陶诗云:“但恐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此未醉时说也,若已醉,何暇忧误哉!然世人言:“醉时是醒时语。”此最名言。

张安道饮酒,初不言盏数,少时与刘潜、石曼卿饮,但言当饮几日而已。欧公盛年时,能饮百盏,然常为安道所困。圣俞亦能饮百许盏,然醉后高叉手而语弥温谨。此亦知其所不足而勉之,非善饮者,善饮者淡然与平时无少异也。若仆者又何其不能饮,饮一盏而醉,醉中味与数君无异,亦所羡尔。

———《东坡题跋》
第3个回答  2022-08-21
《书渊明诗后》辛弃疾 翻译、赏析和诗意
渊明避俗不闻道,这是东坡居士说。
身似枯株心如水,这并不是说更谁听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