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为说话得体而获得机会,因为说话不得体而得罪他人的事例

如题所述

西汉时的韩信因说话不忌口而被汉高祖刘邦所猜忌,最后终致身死。而教唆韩信叛乱的说客蒯通却因为口若悬河、舌灿莲花说服了刘邦而免除一死。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  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韩信这番话由此埋下了祸根。天下平定后,韩信受诬告被贬为淮阴侯。

汉高祖刘邦认为韩信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将其封地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怀疑其有异心,韩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

汉高祖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_造反,在其又一次带兵攻汉之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刘邦从平叛陈_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刘邦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

蒯通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蒯通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

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

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刘邦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扩展资料:

做一个会说话的人:

一、怕说错话,就先学会倾听。怕说错话,所以干脆沉默,“沉默”是不抢风头,只需倾听,时不时回应一两句表示认同,这样既不突兀,也绝无拍马屁的意思。可以从倾听中获取对方的信息,初步了解对方。话少没问题,不用觉得尴尬,别表现出厌烦就好。

二、把别人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就算这个状态只维持一顿饭的时间,也能让对方觉得“被重视”,如沐春风。

三、少聊自己,多关心对方。每个人都想聊聊自己,所以一张嘴就是“我以为??”“我家里??”“我去做??”,如果遇到一个乐于倾听的人,或者是喜欢的人,那么有关你的事情,别人都会一副颇有兴趣的样子听你瞎扯。

四、不知聊什么,那就聊吃的。英国人见面习惯聊天气,而我们见面“吃了吗?吃什么了?”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延伸开展。确实如此,一说到“吃”这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会拒绝。

从一日三餐到家乡美食,从品尝味道到菜肴制作,或者必去的餐厅、新开的饭馆等,简直太多话可说了。所以如果实在没找到话题的时候,不如聊聊吃的。

五、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一个说话习惯咄咄逼人的人,很多话题到了他那儿就没办法接下去,因为他开口就是“我以为??”“我赚钱容易吗”??

有时候我很怕这样的人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更害怕自己受到影响而变成这样的人,所以常常自省,说话和做人都不能太多怨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说话之道: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