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头上冕冠所用的五色玉是哪五色

如题所述

冕版的前后各有垂珠,称为冕旒。又《礼记·玉藻》上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孔颖达·疏:“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于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说,“藻”是由五彩丝线编织而成,藻上穿以数颗珠玉,一串珠玉即为一旒,所以旒又称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诸侯以下依官职等级递减。如《字汇·冂部》上载:“古者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别耳。”据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黄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视也。”因冕旒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目光不邪视不该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
冕冠的帽身(圆筒状)两侧各有一个小孔,称为“纽”。戴上冕冠后,要用玉笄(簪子)从纽的一侧进入,穿过冕冠内的发髻再从另一侧纽出来,如此冕冠便固定在头上不易松脱。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称为“武”。
另外,在冕冠的两侧各垂一条悬系玉瑱的彩线,称“紞”。紞上的玉瑱,正好垂在耳旁,是用来塞耳的玉器。如《说文解字》载∶“瑱,以玉充耳也。”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杜预·注:“瑱,充耳。”孔颖达·正义:“礼以一绦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绵下又县玉为瑱以塞耳。”所以瑱又称为“充耳”。天子的充耳为玉,诸侯则为石。充耳只是悬挂在两耳边,不是直接塞进耳内,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宫中耳不聪,不可妄听,勿信谗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3
冕版的前后各有垂珠,称为冕旒。又《礼记·玉藻》上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孔颖达·疏:“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于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说,“藻”是由五彩丝线编织而成,藻上穿以数颗珠玉,一串珠玉即为一旒,所以旒又称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诸侯以下依官职等级递减。如《字汇·冂部》上载:“古者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别耳。”据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黄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视也。”因冕旒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目光不邪视不该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
冕冠的帽身(圆筒状)两侧各有一个小孔,称为“纽”。戴上冕冠后,要用玉笄(簪子)从纽的一侧进入,穿过冕冠内的发髻再从另一侧纽出来,如此冕冠便固定在头上不易松脱。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称为“武”。
另外,在冕冠的两侧各垂一条悬系玉瑱的彩线,称“紞”。紞上的玉瑱,正好垂在耳旁,是用来塞耳的玉器。如《说文解字》载∶“瑱,以玉充耳也。”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杜预·注:“瑱,充耳。”孔颖达·正义:“礼以一绦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绵下又县玉为瑱以塞耳。”所以瑱又称为“充耳”。天子的充耳为玉,诸侯则为石。充耳只是悬挂在两耳边,不是直接塞进耳内,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宫中耳不聪,不可妄听,勿信谗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5-20
分别是朱,白,苍,黄,玄 就是红,白,青,黄,黑分别对应五行
第3个回答  2016-03-24
青、赤、黄、白、黑
第4个回答  2016-07-23
  没有这种说法和相关冠冕记载,不过我国古代历史有六种颜色的玉器作为礼器。
  《周礼.春秋.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是为“六器”。
  礼仪玉器,三代琢玉品种,为原始古玉中“法器”变化而来。是指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常简称为“礼器”或“礼玉”,据《周礼》,主要是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形状各异。
  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以璧礼天,以琮礼地,以圭礼东方, 以琥礼西方,以璋礼南方,以璜礼北方。
相似回答